助贷新规落地倒计时:资金成本跳涨、白名单准入,中小平台生存承压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作者 | 王柏匀 编辑 | 蒋诗舟  

2025年05月27日 11:07  

本文2987字,约4分钟

最近,一些助贷平台资金部门负责人的压力很大。

“主要是因为资金成本上升”,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近一个月上升尤为明显,不少持牌资金方要求加价,“甚至,连长期合作的老资方也暗示‘加点’”。

《财经》新媒体获悉,自4月《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发布后,资金成本普遍在原有价格基础上提高1.5至2个点,目前最高能达到8个点。

但此时,摆在助贷平台眼前的不只有资金成本突升,还有持牌资金方陆续公布的助贷合作“白名单”。目前,广州银行、承德银行、尚诚消费金融、南银法巴消费金融等多家机构已披露“白名单”。

暂未披露的某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表示,新规实施日期为2025年10月1日,公司会严格遵守新规,在要求时间范围内进行公布。

“老板们才不会管今年行情如何,只会依据年初分派任务时,给资金部门负责人定的考核指标,如更多的资金方、更低的资金成本。”某助贷平台从业者陈勉透露,这样的情况若持续到10月份,年初定的考核指标就很难完成了,部门气氛焦灼。

01资金成本跳涨

“我们也比较关心助贷新规后资金成本的变化,最近一段时间,与银行、助贷平台都有交流。”有知情人士称,2023年底开始,银行资产荒等原因导致信贷资金成本一直下行,进而致使不少从业者规划年度考核指标时预计,2025年的资金成本会比2024年更低。

但现实并非如此。进入2025年,在市场环境、助贷平台放贷信心等因素加持下,部分持牌资金方也想增加利润,于是,资金成本上升趋势在年初就初见端倪。

不久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于4月3日发布助贷新规,自今年10月1日起施行。“谨慎”的银行开始让助贷平台感受到了明显的资金压力。

多位助贷从业者向《财经》新媒体证实,新规出来后,资金成本有较为明显的波动。“原来5个点的资金成本,涨到6.5个点”“此前可以拿到特别低的价格,现在不行了”“目前,资金成本可高达7至8个点”。

据了解,本轮资金压力集中在利率24%以上的贷款业务。一方面,贷款利率超过24%的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另一方面,24%至36%的贷款业务暗藏舆论风险。

“银行也不想把利率24%至36%的贷款业务摆在明面上披露,大家很爱惜自己的羽毛”。某助贷平台相关负责人张迪表示,在信贷行业,资金成本与风险资金成本属于动态的参数,会根据银行利率、市场环境进行调整,也包括供需关系。新规出台后,利率24%以上资产的资金供给变小,尤其对规模较小、资金选择面窄的平台而言,资金成本上涨明显。

据《财经》新媒体了解,“300亿元”放贷规模成为一个卡点。

多位助贷从业者表示,一些规模较小的平台,放贷规模在300亿元以下,资金被收紧,进而导致资金成本上升;规模再小的平台,资金或被掐断。

某头部助贷平台内部人士周洋洋透露,助贷新规后,部分银行已经停止借款利率在24%至36%区间业务的新增资金供给。另据陈勉了解,“当前市场中,36%以上资产的持牌资金,基本没有了。”

某城商行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优选市场头腰部平台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同时坚持总行集中管理、业务规模适度的经营策略。

02白名单背后:准入机制与披露范围

助贷新规第四条要求,商业银行总行应当对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通过官方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等渠道披露名单,及时对名单进行更新调整。商业银行不得与名单外的机构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

陈勉分析,目前已公布的白名单可发现,合作的助贷机构多集中为行业头部企业,且具备合规经营、资产质量、风控水平、服务能力等优势。

某城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优选市场知名度高、信誉度较好、高管团队稳定、在贷余额规模排名靠前、与其他银行合作稳定、风控技术先进、业务流程规范、贷后体系完善的助贷平台开展合作。

一位持牌消金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将对合作平台进行准入前评估,综合考量经营情况、行业经验、服务质量、业务合规和机构声誉等方面。此外,公司已针对互联网平台、增信服务机构建立规范清晰的机构管理机制,涵盖机构准入、存续期管理、退出管理等,合作机构需按照相关办法进行审批后准入合作。

陈勉表示,牌照和投诉情况也是资金方关注的方向,若一家助贷平台投诉特别多,说明业务合规度特别差。

在周洋洋看来,投诉是特别严重的一项,现在部分银行不关注投诉的具体内容,只要投诉到银行,助贷平台就要处理。“助贷新规后,这样的审核变得更加严格。”

张迪则认为,银行更重视监管层面收到的投诉,多会及时处理。

据《财经》新媒体了解,“白名单”的影响,已从直接合作的助贷平台蔓延至间接合作的中小平台。

周洋洋表示,近些年,中小平台的资产多来自于大平台的拒量,在24%至36%的资金收紧后,短期内大平台的导流业务不会马上受到影响,但若该类型资金持续收缩,不排除会传导到链条头部。

陈勉称,助贷合作的审核权限收归总行后,使得银行、消金公司等持牌资方对涉及助贷业务的合作伙伴,设置更严格的准入机制。

“总行有更漫长的审批流程、更复杂的审批要求,这导致此前与分行就能谈拢的信贷项目直接腰斩。”小雨点贷款资金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陈勉直言,此前通过“嵌套导流”的产品模式展业的中小平台,不得不面临资方机构的审查,其生存空间将会被大大收缩。

其实,部分信贷资产较大的银行也很担心业务走向。上述小雨点人士表示,“表内资产规模下滑压力,对银行而言也是不利的,所以很多银行目前还处于观望期,没有做特别大的动作。”

据了解,南银法巴消金也采用审慎的态度,重点选择业务生态以及专业技术方面较为优秀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多家持牌资金方也表示,将观望监管及同行动向,再制定后续计划。

多位助贷从业者透露,压力集中在36%业务的产品改造上,即24%贷款利率+权益包。

在不少业内人看来,该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会员、优惠券礼包为主的虚拟类;另一类则是以虚高的价格寄送实物。

有助贷平台相关负责人坦言:“新规之后,银行方盯得很紧,权益等方面会被追着问。”

在博通咨询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看来,名单制管理的实施将加剧行业的分化和洗牌。头部助贷机构凭借其合规能力、科技实力、品牌影响力等优势,更容易满足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为了能够进入金融机构的合作名单并保持在名单内,这些头部助贷机构也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合规经营。同时,名单制管理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合作指引,使其能够在众多助贷机构中更准确地筛选出符合监管要求和自身风险偏好的合作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目前信贷资金成本上升,但行业整体价格也没有回到2022年的高点,张迪表示,“由奢入俭难”。

陈勉认为,预计未来助贷行业的马太效应日趋显著,行业持续分化。

2025年或许既是助贷行业的转折点,也是新逻辑的起点。

(部分观点由化名从业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