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东“激战”苏超 互联网大厂流量争夺战再升级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舒志娟 | 文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07月01日 22:42  

本文3043字,约4分钟

“场上十三太保,场下京东管饱”、“花呗有41天无息期,支持无锡(息)” “上支付宝搜闪购,C位属于苏C”……这些巧妙融合地域文化与业务特色的口号,随着“苏超”的火爆迅速破圈。继阿里系三大业务板块淘宝闪购、支付宝、花呗相继冠名常州、徐州、无锡三支球队,7月1日,京东宣布将向“苏超”夺冠城送出1000台百吋电视,绿茵场外的资源争夺战持续升温。而此前,京东早以“官方战略合作伙伴”身份深度绑定苏超。

在这场争夺战中,京东与阿里系选择了截然不同的路径。京东通过将苏超IP与电商主站、即时零售、线下京东MALL等场景全面打通,构建起“观赛-消费-服务”的闭环生态,试图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全场景消费动力;而阿里系则采取“一城一策”进行分兵突击:淘宝闪购借势常州队逆袭叙事激发情感共鸣,支付宝绑定徐州车牌“苏C”强化支付心智,花呗以“无息”谐音渗透无锡年轻客群。这种差异化打法,标志着互联网流量争夺正式步入精细化运营阶段。

巨头激战苏超的背后,是互联网行业增长逻辑的深刻变革。当月活增长持续乏力、获客成本高企、流量天花板触手可及,苏超所代表的区域化、场景化流量入口价值被重新评估。其价值不仅在于赛事本身的关注度,更在于其作为新消费场景孵化器的潜力——球迷观赛衍生的住宿、餐饮、文旅需求,与电商平台的本地生活服务天然契合。然而机遇伴随挑战:如何打破业务壁垒实现“人货场”无缝衔接?如何在赛事热度消退后持续挖掘消费新故事?这些命题正考验着互联网巨头的生态整合力与创新续航力。

流量争夺战进入精细化阶段

“苏超”正成为互联网大厂竞相争夺的新流量高地。

6月30日,阿里系以一场闪电战宣告入局:淘宝闪购、支付宝、花呗在短短五小时内接连出手,分别冠名常州队、徐州队和无锡队。淘宝以“助常州丨臂之力”呼应球队处境,支付宝借徐州车牌“苏C”打出“选C准没错”的口号,花呗则巧妙打出“支持无锡(息)”的谐音梗,瞬间点燃社交媒体。京东不甘示弱,7月1日再度加码,启动夺冠庆祝活动,宣布将向冠军城市送出千台百吋电视,进一步将这场流量争夺战推向高潮。

为何“苏超”能受到互联网大厂的青睐?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

移动互联网人口红利放缓已是行业共识。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月活跃用户规模12.59亿,同比增速仅2.2%,近一年均徘徊在2%左右。

与此同时,获客成本却持续攀升,进一步加剧了流量争夺的激烈程度。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商平台运营人员表示,当前买量获客成本已从2018年的77.99元/人跃升至200元/人,六年间年均增速达16.99%。相较之下,地推成本虽低(新用户奖励32元/人,回流用户16元/人),但精准度与效率却难以保证。

面对这一困境,互联网大厂开始寻求新的流量入口和运营策略。支付宝相关人士指出,传统赞助依赖顶级赛事的流量虹吸,而苏超的价值在于构建与日常消费的深度联结,这种“接地气”的赛事基因,既能通过地域情感绑定高粘性球迷,又能持续衍生营销新故事,成为行业新趋势。

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的“烧钱换流量”粗放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忽略了Z世代对“参与感”和“场景共鸣”的深层需求。要打动年轻人,就必须跳出“品牌赞助商”的身份框架。通过深度绑定苏超赛事,京东不仅让自身的“苏超搭子”形象深入人心,还以更加人性化和场景化的方式与年轻人建立社交归属感。

可持续性仍待观察

在这场流量争夺战中,京东与阿里系的赞助策略各有侧重,重塑着“人货场”的运营逻辑。

在“人”的层面,京东通过赛事推动外卖、酒旅等即时消费,层层触达潜在用户。阿里系通过“扫码购票积分”“直播弹幕互动”等功能,将观众转化为平台用户,并利用赛事数据实现分层运营;在“货”的层面,京东根据赛事时段推送“即时零售”商品,阿里系则联合球队推出联名款,实现商品与场景的深度绑定;在“场”的层面,5G、AR等技术将线下场馆延伸至虚拟空间,观众可通过LBS定位获取周边优惠,或扫码跳转“虚拟货架”,这些新场景正在孵化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字生活分析师陈礼腾指出,京东选择联赛层“基础设施”占位,作为“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其重点在于赛事数字化基建与长期流量红利收割。而阿里系则采取“精准场景”切入策略,冠名三支球队以实现地域与场景的双重覆盖。这种策略差异反映了双方对资源投入与回报周期的不同考量。

“互联网大厂看中的不仅是赛事本身的关注度,更是其作为流量入口衍生新消费场景的可能。”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指出,互联网大厂国内用户增长逐渐触顶,苏超场均超3万观众的流量池成为稀缺资源,且苏超的年轻男性球迷群体消费力强、粘性高,正是电商平台急需的增量用户。

在眺远营销咨询管理有限公司CEO高承远看来,本地化战略的深化也是推动互联网大厂加码苏超的重要因素。足球赛事的群众基础与地域认同感,使冠名区域球队成为打开下沉市场的密钥。当流量焦虑蔓延,苏超这类精准场景已成品牌与区域经济深度绑定的战略支点。

李鸣涛预测,未来可能出现“苏超限定款”商品,甚至基于球迷数据的C2M定制产品。这些创新产品不仅将满足球迷的个性化需求,也将为互联网大厂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和增长点。

尽管苏超的商业潜力被广泛看好,但其可持续性仍待观察。如何通过内容创新将短期关注转化为长期“留量”,避免赛事热度“昙花一现”,是互联网大厂需要面对的首要挑战。同时,科技企业需将赛事流量与供应链、物流、金融等后端能力深度耦合,而跨业务数据孤岛、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场景定制难题,正考验互联网大厂的生态整合能力。

数据资产化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指出,互联网大厂布局苏超赛事运营时,可通过地域文化元素强化球迷身份认同,并构建私域流量池(如球迷社群、会员体系)实现长期用户留存;同时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线上观赛+线下消费”的无缝体验以增强用户参与感。此外,需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策略,以控制因地域文化差异导致的定制化成本上升。

产业观察人士梁振鹏指出,实现价值最大化路径需要供应链协同、数字技术赋能。这种深度融合确实可能催生“体育科技服务商”新角色,为中小赛事提供从数字化运营到商业变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但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利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