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是选一个更知名的大学,还是选更好就业的专业?这个问题令不少高考生和家长头疼。
日前,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公布江苏省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本科提前批次投档线,其中物理等科目类提前批次投档线显示,上海海关学院两个专业组投档最低分分别是648和657分,远超部分985、211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据公开信息显示,物理类657分在江苏省排名2618名,这个位次超过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的录取最低位次,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部在江苏省的录取最低位次为2662名。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高校招生提前批次本科投档线公布和高考录取通知书开始陆续投递,高考生的志愿选择再次引起公众关注。而在今年的高考生中,还有一些高分考生放弃清北选择自己喜欢的热门专业,也有超过600分的考生放弃本科选择高职院校。
在2025年的高考中,一名沿海省份的2025年高考文科考生林红(化名)也曾被家长建议选择填报上海海关学院。半个月前高考成绩揭晓时,林红查询到自己的成绩在所在省份排名约200名左右。分数出来后,林红的家长建议填报上海海关学院。而上海海关学院2024年在其所在省份的考生类别中录取的最低位次在3000名外,去年最低投档的分数比林红少了近70分。
林红告诉《财经》记者,这个分数填报上海海关学院太“亏分”,最终林红选择了自己的梦校——位于北京的一所知名的法学为主的高校。
部分考生填报上海海关学院,就业机会是侧重考量的因素之一。7月9日,上海海关学院招生处的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该校录取分数已经超过同济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该校学生大概率能顺利考公上岸,“如果想进海关,除了我们学校,基本没有别的选择了”。
据公开信息显示,上海海关学院是海关总署唯一直属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学校,2018年5月学校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院官网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 8 月 26 日,2022届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0.92%,本科、硕士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别为 89.92%、98.73%。2022届毕业生中,党政机关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吸纳2022届毕业生占比43.11%,就业去向中国企占比18.18%。
林红表示,此前家长建议其填报上海海关学院,是在浏览短视频时看到了该校的介绍,但该校的专业和就业方向并非林红的兴趣所在,林红对专业填报自有打算,希望就读自己喜欢的法学类专业,还好父母最终选择尊重其个人意愿。在填报志愿过程中,还有社交媒体的网友对林红表示,“在江苏,你这分数根本考不上上海海关学院”。填报法学专业后,又有多个网友对林红表示法学类就业的担忧。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今年有一些考生公开询问在上海海关学院和浙江大学、复旦大学或者985高校之间如何选?选择985高校还是军校或警校?
为何部分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在考虑学校之外,格外看重就业的因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对《财经》记者表示,今年部分高分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权衡名校因素外,其中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成为家长看重的因素之一,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并不明显。此前很多高考生和家长报考志愿时,“很多都是分数思维,现在开始转向行业思维或产业思维”。
毛宇飞解释称,高考填报志愿的分数思维,是指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和位次,按照以往的录取规律,去选择对应的院校和专业,更倾向考虑学校的实力和专业等综合因素。但是今年可以看到媒体报道中出现一些高分考生,放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志愿填报时更倾向结合专业兴趣和未来就业,“学生和家长的报考思维转向行业或产业思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志愿时,会看重专业的就业前景,能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四年的大学学习能不能带来一个好的就业结果。
在今年的高考填报志愿中,珠三角一带的考生晓明(化名)也经历了志愿填报的两难,并且还因为志愿填报引发了亲友间的争执。晓明是一名物化生高考考生,成绩不是很理想,只能在一般的一本大学和好一点专业的二本大学之间选择志愿填报。
晓明告诉《财经》记者,高考分数出来后,他的家长认为他的分数很“尴尬”,很难选到理想的大学和专业,不如退而求其次选择一所全国知名的民办类科技大学,因为那所大学的专业都比较务实,毕业去向落实率高于广东省本科生就业率平均值。王晓明父母认为,大学的排名和名气对学生本人来说“意义不大”,还不如更看重就业。王晓明父母的志愿填报建议,遭到了其亲友的强烈反对。王晓明的亲友认为,能选择好的大学,还是尽量冲一下好大学,专业因素则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几年后的就业形势很难判断。
对此,毛宇飞进一步解释称,高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从分数思维转向行业或产业思维背后,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公众开始思考和权衡“上大学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高考生和家长在考虑名校的光环之外,还看重学校里能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将来是否有利于就业,因此一些专业类、行业类的院校受到部分考生及家长的青睐,这两年的招录分数也较高,“原因就是这一类的学校在培养人才时,就业的导向性和目的性非常强”。填报志愿思维转变的另一个因素与中国近年来对青年人才的培养有关。目前,中国鼓励各高校将重心放在优势学科上,集中精力建立一流学科,有些高校虽然不是一流大学,但是有一流学科,这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选择志愿填报。另外,目前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充分和丰富,这与前些年志愿填报时信息不对称之下的报考的行为模式比较固定,也就是分数思维时代,有很大不同,考生和家长能较全面了解高校的软硬件建设、就业落实率、校友的资源等,让考生和家长更多元地了解高校和专业。
毛宇飞关注到关于志愿填报的各种不同观点。比如,有观点表示放弃知名985高校是一种短视行为,忽视了知名高校自身的积淀、平台的作用和人脉资源等,名校更侧重宽口径人才的培养。也有观点表示,大学所学专业和未来的就业没有强相关的关联,选择学校更重要,进了大学还可以再换专业。“每个人都站在不同的立场,包括阅历和经验也不一样,只是看你更看重什么。考生和家长也会想,我这个分数本身能上名校,为什么我不选择名校,选择普通院校的专业。其实,志愿填报背后是考生和家长权衡过利弊之后的理性的选择,不管是做哪种选择,很难说选择到底对不对。”
临近高考报名截止日,晓明和家人亲友还是难以达成一致,晓明最终和父母一样更倾向好就业的务实类专业,主要集中在当前就业前景不错的几个行业。在报考截止的前一日,晓明的父母还花费2000多元,找到高考志愿填报规划师,以专业为首选因素重新优化了志愿。
毛宇飞表示,高考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背后的行业思维或产业思维,其实是职业规划前置,在选择大学就读专业时,提前选择未来就业的赛道,不像此前的大学生上了大学才作职业规划,在高考报考志愿的一刻,“就在想我到底是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毛宇飞提醒,专业选择只是职业规划的第一步,实现职业目标还有众多环节,比如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实务能力的培养等,这包括积累知识技能、数字化技能和就业中的软技能等,以应对未来行业变化、技术进步带来的就业影响。对于高校来说,高校在竞争生源时逐渐激烈,也会倒逼高校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逐步实现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拥抱行业的变化,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