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加速培育养老金融生态 马上消费科技创新破解助老难题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 文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07月17日 12:35  

本文3578字,约5分钟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中国的老龄化挑战日益严峻。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24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老龄化不仅带来养老服务需求激增,还引发家庭养老压力加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构建适配的养老体系成为全社会亟待破解的课题。​

近日,在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内,由重庆企业马上消费研发的养老机器人 “裴裴” 正式上岗。从数字人情感陪聊、AIGC 互动到解压游戏、生活辅助管理,“裴裴” 凭借多样化的服务场景,为150余名老人提供持续的情感陪伴。马上消费这一成果的落地,正是重庆发展养老金融的实践之一。

目前,随着养老金融被纳入金融工作 “五篇大文章”,我国明确了构建养老金融体系的阶段目标,而重庆作为西部重要城市,则通过政策扶持、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金融科技与养老服务融合,加速培育养老金融生态,加大了对养老科技企业的引进力度,帮助他们在重庆落地。

重庆先行 金融养老加速落地

马上消费等重庆当地企业正以具身智能技术为突破口,探索破解养老难题,目标是为老年人提供从心理健康到失能状态的全方位保障。事实上,不管是在地方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都在通过扩大 “朋友圈”,吸引更多参与者进入重庆共建生态。7月10日,以“具身时代 向智而生”为主题的2025具身智能生态大会在渝举行。现场,院士专家、高校代表和具身智能“行业尖兵”齐聚山城,系统探讨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智能硬件等前沿AI形态)的生态构建及其与金融服务的融合,尤其是赋能养老金融服务、共同构建养老金融综合服务生态圈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政策支持养老金融发展。2023年10月,养老金融被纳入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2024年底,《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到2028年基本建立养老金融体系,2035年实现金融与养老事业良性循环,为多元化养老需求提供支撑。

作为西南地区核心城市与国家重要中心城市,重庆常住人口超3000万,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801万,占比25.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响应国家政策并解决养老难题,重庆先后出台《重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5年重庆市居家适老化改造产品“焕新”补贴政策实施方案》等文件,聚焦养老服务体系的系统性建设,并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居家养老场景的适老化升级。

在国家与地方政策的双重推动下,重庆养老金融试点成效显著。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养老理财与个人养老金等参保规模全国领先;金融机构升级适老化服务,并提供创新型产品;银行、保险等资金支持养老设施、银发经济基金及高端社区建设;同时强化金融宣教与行业监管,守护老年人“钱袋子”,形成了全链条的养老金融生态。

不容忽视的是,企业作为养老金融生态的参与主体,在重庆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地金融及相关领域企业通过各自业务场景,探索养老服务与金融的结合路径。其中,重庆本土金融科技企业马上消费将科技应用作为切入养老金融的方向,启动养老机器人研发计划,尝试通过大语言模型技术开发情感陪护机器人,探索科技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可能。

在马上消费董事长赵国庆看来:“AI与养老结合是趋势,马上消费希望以科技能力助力养老金融的发展。” 他认为,践行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之一,这一方向既源于企业内在的发展考量,也受到外部社会需求的驱动。

破解养老难题 具身智能技术成趋势

在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里,当老人说 “想娃儿了”,智慧养老情感陪护机器人 “裴裴” 会帮忙拨通子女电话;接收重庆方言 “陪我摆哈龙门阵” 指令后,10 秒内就能生成家人声线和语气的数字分身…… 这个由马上消费研发的机器人,已为 150 余名老人提供情感陪聊、生活辅助管理等服务,成为具身智能技术介入养老领域的生动案例。

“裴裴” 的出现,源于养老需求的多元化转变。随着老龄化深入,养老需求从物质保障向心理健康、情感满足延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院长樊瑜波用 “线性与非线性” 描述老年健康,高血压等生理指标可量化,但身心及社会适应状态的辨识、调控仍存诸多难题。现实中,我国不少老年人存在抑郁、焦虑等问题,若未妥善应对,将影响生活质量与健康。

业内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技术凭借仿生与智能特性,成为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方向。其通过机械臂、移动底盘能够完成递物、喂食、辅助行走等基础照护;依托多模态传感器与AI算法,可以实时监测生理指标、识别跌倒并报警,还能配药、确认服药;更关键的是,借助语音交互与情感计算,具身智能可以实现自然对话与互动,覆盖身心全场景。

“裴裴” 的研发正是对这一技术方向的实践。其背后是马上消费多年积累的AI技术能力。通过八年心理学与AI结合研究,积累的上百件专利,马上消费构建起仿生小脑技术以感知老人活动,基于数字化大脑实现双向情感创造与主动疗愈;同时根据行动和心理感知数据形成的安全管理方案,可预判并介入潜在危险,利用大模型和数字孪生技术进行长期建模,还能为抑郁症、中风等疾病的诊断与干预提供支持。

当前为老年人提供居住、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等综合服务的养护院、养老院等机构发展迅速。马上消费的为老服务实践是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举措。推动这类服务实现“自我平衡”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马上消费正为行业提供了参考。

多方协同 共建养老金融新生态

养老金融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尽管已有一定实践探索,但从整体发展来看仍处于初期阶段。以马上消费为例,其内部对养老金融相关服务的推进规划了三个阶段。马上消费常务副总经理蒋宁表示,首先是运用AI心理学技术解决老年人的情绪与心理健康问题;接下来是对老年人所处环境及行为进行3D建模,实现跌倒等危险情况的预判;最后是将这些预判转化为机器臂、机械手等物理介入动作,从而实现对老年人的全面照护。

这三个阶段的规划也从侧面反映出为老年人提供从心理健康到失能状态的全方位保障,是养老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尽管养老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要实现为老年人提供从心理健康到失能状态全方位保障的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长宋显珠便指出,当前以养老场景为代表的具身机器人领域的技术路线较为分散,相关技术在跨场景适应能力和复杂情况推理能力上仍不及人类;“脑身” 协同效果欠佳;数据隐私保护、物理安全与系统安全缺乏统一标准;同时,不同设备的接口、协议及数据格式互不兼容等问题。​

这意味着,要推动养老金融的普及和发展,并非单一主体能完成,而是需要多方协同加速完善的生态建设。从政府层面来看,重庆正积极加速培育养老金融生态,加大了对养老科技企业的引进力度,帮助他们在重庆落地。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梁超介绍,重庆金融监管局深入落实《银行业保险业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先后推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22条”举措、支持专精特新企业“13条”措施等一揽子政策举措,截至2025年5月末,重庆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7670亿元,同比增长7.6%;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6127亿元,同比增长6.7%,形成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

目前,通过一系列扶持措施,重庆已吸引了众多机器人企业和相关产业链企业入驻。据重庆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许宏球披露,截至2024年,重庆市两江新区机器人产业规模已超30亿元,集聚了23家机器人企业,涵盖整机制造、系统集成、核心零部件、研发中心等各类生态要素,为养老金融相关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产业基础。

在企业层面,马上消费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和行业影响力,召集专家学者、企业共同探讨养老金融的发展,还通过举办论坛等方式,讨论创新方向和目标。在技术落地方面,马上消费与机器人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推进具身智能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助力养老金融生态的构建。

在业内看来,地方政府积极搭建平台、培育生态,企业主动作为、协同合作,正是这样的多方协同模式,让养老金融生态不断完善。在地方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养老金融正朝着更成熟、更全面的方向加速发展,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