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中央到人民群众一片反内卷呼声下,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喘息稍定,人们又目睹了外卖大战的狼烟四起。
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有着什么样的说辞,外卖大战不会不被人们视为一种变相的价格战和内卷。其所通过补贴降价刺激拉动的瞬时消费需求,也很难说是健康的、可持续的。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可能会导致服务业产能的过剩,从而加剧已有的实体经济产能过剩。要知道,想满足这种外卖大战的订单和配送需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仅是商家多做几单、外卖小哥多送几单那么简单。其间涉及大量算力的调配、大数据的管理和大模型的运用,更涉及大量的技术密集型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后台研发费用。这些都需要巨额的开销。但由于巨额的补贴,这些投入至少短期内会处于一种“血亏”的状态。
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为了满足这种非正常的脉冲式极值需求,需要算力和人力等的一定冗余度和巨额资本拨备等,这些都是不得不承受的代价,而这些资源原本应该有着更好的去处和更经济的使用场景,尤其在经济压力持续的当下。
这些年所谓网红城市和网红景点的炒作式运营往往也是如此,为了瞬间的极值需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维系和提升城市的各种承载能力,而一旦脉冲回落,一地鸡毛式的大量浪费难以避免。
同样的剧目也发生在一些网红商品上,在资本的加持下,一会儿“雪糕刺客”,一会儿“豪华拉面”,令人眼花缭乱,实则不过是口红经济效应和资本轮动炒作的由头。一旦噱头用尽、热度剧减,跟风者甚至被炒作者本身,往往血本无归,徒留赛道一片狼藉。当下一些所谓能提供情绪价值的所谓“情绪资本主义”的商品炒作经营模式,能否摆脱终究会被多情但易移情别恋的消费者抛弃的宿命,还有待时间加以证明。
消费需求被刺激的另一面是被透支。历史早已证明,靠刺激拉动的需求难以持久,可持续的需求离不开可持续的收入增长,而这又意味着真实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和持续的社会保障投入等一连串事件。刺激拉动消费的现象频出,恰恰反证消费力的总体低下,以及相关各方不愿久久为功踏实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反而沉迷于短期频频刺激的拉动,背后急功近利的心态值得警惕。
上述现象在某种程度上无疑也会加剧所谓索洛悖论,即由于IT技术效应的滞后和难以传统的统计方式对服务业效率的提升加以量化,导致人们对加大技术投入能否一定带来生产率的提升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对信息科技投资的信心。
此外,当前也需要关注包括AI、具身智能和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内卷式”投资竞赛。要想在前沿领域和高精尖行业跟上节奏乃至脱颖而出,需要巨大的软硬件、系统和人才投入。低空经济、无人配送、无人机灭火、AI制药、黑灯工厂等等,都需要大笔投资和反复测试,才能把场景建立、数据跑通、模型理顺。而且还要假以时日,才能具有规模经济效应。
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政府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资金实力,能否投早、投小且投长,以及是否有实力打造、提供和运营高精尖技术落地不可或缺的场景,进而是否有潜在足够的市场需求接住这些场景。
在这些方面,一味对标美国相关行业并不现实。美国所拥有的是以美元估值的全球资本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割全世界的韭菜来支持自己大力出奇迹。我们更应考虑的是DeepSeek这种更为节约和经济的创新模式。
此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各种对新技术的炒作可能会导致新卢德主义出现,即面临就业压力的群众对科技进步的厌憎和抵触。萝卜快跑在武汉的遭遇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人口红利和后发者模仿赶超优势等有利因素不复往日充沛的情形下,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就业挑战,统筹科技创新和服务业效率难题,避免多重内卷迭加,实现各种资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值得各方勠力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