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桨旋翼、透明驾驶舱、续航20公里、飞机可折叠塞进汽车后备仓……7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行的链博会上,小鹏汽车带来了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的分体式飞行汽车,吸引不少人驻足参观。
现场工作人员向《财经》介绍,该飞行汽车定价预计在200万元以内,已经收到约5000张订单,预计2026年上市。购买用户需考证执驾,预计首先将应用于营地飞行等场景。
低空飞行器加速走进生活。7月23日,2025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在上海开幕,中国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行业敲定史上最大订单:泰国泛太平洋有限责任公司向上海初创企业沃兰特采购500架VE25-100天行eVTOL,将用于泰国等地的短途岛际、岛内运输服务,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为双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合作中的低空基础设施,该订单总金额达17.5亿美元。
链博会上,小鹏公司的飞行汽车。飞机和汽车为分体式设计。摄影/《财经》记者 邹碧颖
人们对出行的想象正随技术的延展变得更为丰富。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聂文慧指出,中国智能交通领域正方兴未艾,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总量的70%,车路协同、量子导航、激光通信、智慧物流、低空飞行等加速突破,基础设施加快智慧扩容……
链博会上最新发布的《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报告》指出,全球供应链促进指数总体仍呈上升态势,智能交通或将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手。
低空飞行器百花齐放
低空经济、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持续成为行业亮点。链博会上,广汽集团旗下的飞行汽车品牌高域,亦展出了首款量产型多旋翼飞行汽车GOVY AirCab。这款飞行汽车采用上下分离式设计,上半部分是飞行器,下半部是可以在公路上移动的“底盘”。
工作人员向《财经》介绍,该飞行汽车可以实现智能驾驶,无须人工操作,便能设定航线。今年6月开启预订,售价不超过168万元,已收获超 1000 单意向订单,计划明年底完成适航认证并启动量产交付。
在国际低空经济博览会上,亿航EH216同样是吸睛无数的明星产品。作为全球唯一一款集齐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标准适航证“三证”的飞行器,亿航EH216系列无人驾驶航空器在2024年一共销售与交付了216架,较2023年的52架增长了三倍。
订单带动下,“飞行汽车第一股”亿航智能(Nasdaq: EH)2024年总收入为4.56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较2023年同期的1.174亿元增长288.5%;首次实现全财年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调整后盈利,净利润为4310万元。
《财经》从亿航方面了解到,目前唯一的广东云浮工厂产能已供不应求,为了满足订单交付,亿航正在安徽合肥选址规划一座新工厂,生产低空飞行器。
载人飞行器总是吸引无数关注,但普遍面临续航在30分钟之内、座位数少等技术难题,载物飞行器就成了当下离人们日常生活最近的低空经济产物,续航更长、载重更高的飞行器正在陆续研发落地。
7月22日,峰飞航空科技向合利创兴智能交付中国首架获颁“适航三证”的吨级以上eVTOL航空器V2000CG凯瑞鸥,标志着吨级以上eVTOL在技术与适航认证上实现突破,大型eVTOL向低空运营商业化闭环迈出坚实的一步,助推低空经济应用加速落地。
上海峰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嘉对《财经》表示,V2000CG凯瑞鸥采用纯电动力,无人驾驶,最大起飞重量2吨,最大商载400公斤,巡航速度最高200公里/小时,适用航程200公里。其结合垂直起降和固定翼巡航功能,便于灵活部署,主要用于低空物流、紧急物资运输和应急救援。
“先载物再载人,先郊区再城区,先隔离再融合,这样循序渐进的路线更符合行业发展的节奏。”谢嘉说。
到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产值增量2.58万亿元
“现在大家买车没有买不带智驾功能车的了。”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谈及,2024年中国乘用车L2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突破55%,技术积累和商业化落地能力位居国际前列,智能驾驶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考虑因素。
预计到2030年,中国“车路云一体化”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量将达到2.58万亿元,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今年,链博会继续设置了智能汽车展区,展示从核心原材料、关键元器件到三电系统、智能网联,既有赛力斯与华为联合发布的问界系列汽车,也有博世、吉利等企业的产品参展。
《财经》在现场看到,吉利公司展示了其独特的移动电源车,这是全球首个醇氢电动移动充电解决方案。工作人员向《财经》介绍,这款淡绿色的大型卡车可以犹如电动汽车的“可移动的充电宝”,能同时为四辆电动汽车充电,可以应用于矿区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便的交通区域。
链博会上,吉利公司展示的移动电源车。摄影/《财经》记者 邹碧颖
安庆衡表示,中国企业正在智能驾驶的算法、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加速突破。地平线、黑芝麻智能等本土芯片企业崭露头角,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百度Apollo系统等已具备国际竞争力。
中国50多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开放测试道路3.2万公里,完成约1万公里道路智能化改造,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测试和应用提供了方便。中国汽车核心技术正由“三电”逐步向“三智”转变,从电池、电机、电控,初步转变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中国汽车正成为全球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领跑者。
在链博会智能交通主题论坛上,小鹏汽车副总裁陈涵介绍,小鹏汽车现在主要聚焦三大矩阵,AI汽车、飞行汽车、具身机器人,重点布局芯片、大模型、智能驾驶、机器人四大领域。小鹏汽车希望在低空经济和具身智能等方面做跨界融合的探索,早在12年前,小鹏的生态企业小鹏汇天就开始探索飞行汽车相关研发,目前小鹏汇天团队超过1500人,今明两年将继续扩建飞行营地。
当前,人工智能亦正深度重构交通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汽车技术快速演进、产业加速布局。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研发总院副院长张衡介绍,2024年,国家五个部委联合公布了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武汉和十堰入围。东风汽车正在和地方政府推动“车路云一体化”的工作。在厦门和武汉的封闭港口里,东风汽车的无人集卡也已经进行了商业化运行。集装箱港口路况比较复杂,现在司机又比较难招,智慧港口、港口的无人化是一大趋势。
不仅国内,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正加速出海。今年,智能驾驶平台萝卜快跑与迪拜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迪拜部署超 1000 台“颐驰 06”,并打造阿布扎比最大规模无人驾驶车队。“颐驰 06”正是江铃新能源公司与百度 Apollo联合打造的车型。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聂小勇介绍,江铃新能源的车型“颐驰06”除了国内城市的布局,目前在中国香港也开始试运行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开始布局,和欧洲也在探讨合作空间。
中国智能交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在安庆衡看来,中国的智能化正在赋能世界汽车产业升级。譬如中国公司德赛西威的智能座舱域控平台覆盖了大众、丰田等国际品牌,占其营收的70%以上。
中国强大的规模化制造能力与供应链优势,显著降低了智能驾驶传感器、计算平台等核心部件的成本。又譬如禾赛科技公司的激光雷达产品平均售价从2019年的1.74万美元(12万元人民币),降到了现在的千元。原来高端车型用的智能技术得以快速向更广阔的市场普及,加速全球汽车智能化进程。
基于中国企业的强大实力,“反向合资” 正在崛起。德国的大众汽车与地平线合作,宁德时代技术授权等模式,都证明“反向合资”正在扩大,业内普遍认为,未来还要降低跨国研发与市场准入壁垒,共促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的突破。
汽车行业新发展,法律法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欧美日等国重视自动驾驶汽车发展,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德国相继出台L3级、L4级自动驾驶认证法规,奔驰汽车的Drive Pilot车型已经在高速公路、机场泊车等场景下实现了自动驾驶上路通行。美国加州、 内华达州均已出台法律,允许用户在公共道路使用L3级的自动驾驶。
中国还在继续完善智能驾驶法律、法规和测试评价。“自动驾驶车出了交通事故到底是驾驶员负责还是制造商负责,还是软件制造商负责?这些法律必须要明确,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和测试评价支撑体系要建立起来。”安庆衡说。
7月23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王强强调,目前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停留在辅助驾驶阶段,车辆还是需要人来操控,驾驶人才是最终的责任主体。如果驾驶人在驾驶车辆的时候双手脱把,两眼不是观察前方,而是低头看手机,甚至是睡觉打盹,不仅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风险,一旦出事,还可能面临着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
此外,安庆衡建议国内继续扩大智能驾驶上路通行试点范围,继续开放L3的试点申请,简化企业准入流程,让更多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参与,为不同技术路线充分验证提供机会。可以尝试在封闭场地、固定区域路线等条件下逐步向普通用户开放智能驾驶功能,分阶段验证技术可靠性,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迭代,为出台科学合理的配套监管框架和体系打好基础。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机械行业分会会长周卫东同时指出,中国在智能交通领域虽已取得斐然成绩,却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 车载操作系统、高算力芯片等核心领域仍依赖进口,需加速国产化进程。车企单打独斗难以应对全球竞争,需要共建生态链,将内卷转化为共赢。专利体系与标准的话语权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中国需要积极参与ISO、3GPP等国际标准制定。
论坛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马德里注册部高级司长大卫·慕斯表示,15年前,中国电动汽车行业还在“婴儿时代”,而且产能有限、非常依赖于外国的技术。通过一些战略政策的支持以及重大研发投入和政府、产业的通力合作,中国开启了一场目标宏大的汽车电动化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