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又一家券商拟赴港上市

来源 | 《财经》杂志   

2025年07月26日 20:58  

本文1905字,约3分钟

时隔六年,中国证券业或许又将迎来一家A+H两地上市券商,首创证券在A股上市两年半之后,计划赴港上市

7月25日,首创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挂牌上市的相关议案。

这一动作不仅意味着首创证券有望成为中国证券业时隔六年后新增的首家A+H两地上市券商,也让市场对其资本运作路径与行业影响充满期待。

回顾行业历程,2019年申万宏源赴港上市后,A+H两地上市券商长期维持14家,直至2024年海通国际退市才降至13家。若首创证券成功上市,这一数字将再度回升至14家,与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等头部券商共同构成两地上市阵营。从时间跨度看,首创证券也是2019年以来首家启动H股上市的券商,或将再次打破了行业近六年的沉寂。

根据首创证券公告,本次赴港发行上市募集资金在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将主要用于增加资本金、补充营运资金,支持境内外证券相关业务发展及投资,最终目标是提升公司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首创证券成立于2000年2月,前身为北京商品交易所改组的首创经纪,由首创集团主导发起。历经多轮增资与股权调整,2020年引入京投公司等战略股东后,注册资本增至24.6亿元。2022年12月,首创证券登陆上交所主板,打破行业近五年的IPO(首次公开募股)沉寂。

过去几年,首创证券的业绩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稳步上扬态势,特别是在完成A股上市后,首创证券聚焦“资管为核、财富与投行为翼”的差异化战略,业绩持续提升,并在2024年营收与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为此次赴港上市奠定基础。

2022年,受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首创证券营业收入同比下跌24.87%至15.88亿元,归母净利润下滑35.53%至5.54亿元。

不过,公司迅速调整经营策略,2023年业绩显著回暖,营业收入攀升至19.27亿元,同比增长21.33%;归母净利润达7.01亿元,同比增幅为26.33%。

2024年,首创证券全年营业收入升至24.18亿元,同比增长25.49%;归母净利润9.85亿元,同比增长40.49%,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从业务板块拆解,2024年资产管理类业务贡献突出,实现收入9.09亿元,占比37.61%,收入同比大增62.67%,年末产品净值规模逾1400亿元,私募资产管理月均规模(2024年三季度)跃居行业第14名。投资银行类业务收入达1.96亿元,占比8.09%,同比增长65.59%,在ABS发行规模和销售规模实现双提升,斩获行业第15名和第20名。财富管理类业务持续升级,股票基金交易量及两融业务规模分别增长30.40%、37.77%,客户总数超81万户,番茄财富App月活用户数增长65.33%。

2025年一季度,首创证券业绩出现一定波动,营业总收入为4.32亿元,同比下降23.34%;归母净利润1.51亿元,同比下降31.42%。

首创证券选择此时启动H股上市计划,背后既有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有对市场机遇的精准把握。

从资本补充角度来看,截至2024年末,公司净资本为101.9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2.23%;核心净资本92.13亿元,同比下降12.64%,风险覆盖率和资本杠杆率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在券商行业资本密集型特征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补充资本金成为突破业务瓶颈的关键。通过港股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既能缓解资本压力,也能为其“以资产管理为核心、财富管理与投行为两翼”的差异化战略提供资金支撑。

从战略布局层面,首创证券强调赴港上市是为了“整合国际资源、提升国际影响力”。作为北京市属国有券商,其总部区位优势与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平台价值形成互补——一方面可借助中国香港吸引国际资本关注北京及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能依托跨境理财通等政策拓展跨境金融服务,实现境内外业务协同。此外,港股市场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及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格局,也有助于优化股权结构,提升治理水平。

从发行规模来看,超额配售权行使前,本次H股股数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25%,同时授予整体协调人不超过前述发行股数15%的超额配售选择权,为后续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发行规模预留了空间。

发行细节上,首创证券本次定价遵循市场化原则,发行价格将在不低于发行前公司最近一期末经审计的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每股净资产基础上,充分考虑公司现有股东利益、投资者接受能力、境内外资本市场以及发行风险等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首创证券目前仅披露审计机构为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尚未公布保荐机构。不过,本次发行仍需通过中国证监会、港交所及香港证监会等多部门审核,最终能否落地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