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观察|多家科技巨头火拼AI应用 打破“技术孤岛”加速商业落地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舒志娟 | 文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07月28日 22:50  

本文4080字,约6分钟

7月26日至28日,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蚂蚁集团、阿里云、京东、百度、华为、腾讯以及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纷纷展示了其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这些技术正在深度赋能医疗、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与此同时,宇树科技、星动纪元等人形机器人企业通过模拟家庭服务、灾害救援等真实场景,让“钢铁助手”走出实验室,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从现场展出的产品来看,只需对手机说出健康疑问,AI健康管家就能提供专业建议;戴上智能眼镜,一句简单的语音指令即可完成支付;在通用具身智能平台的协调下,机器人能够自主协作完成电控柜操作等复杂任务,大幅减少了高危人工操作……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在欣喜于技术进步的同时,“人工智能教父”杰弗里・辛顿用“养虎”的比喻警示AI潜在风险。目前,AI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依旧严峻:高昂的研发成本制约技术普惠,垂直领域数据孤岛,使得模型难以获取全面、多元的数据进行精进优化;部分AI功能与用户实际需求存在“温差”;更关键的是,终端设备、操作系统与应用服务间壁垒森严,生态割裂问题突出亟待破解。如何打破“技术孤岛”,推动AI与终端产业深度融合,仍是横亘在全球从业者面前的必答题。

大模型从拼参数走向拼应用

经过两年"百模大战"的参数竞赛后,中国AI产业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巴巴、蚂蚁、腾讯等科技企业不再热衷于展示模型规模的庞大,而是纷纷亮出以应用驱动AI生产力重塑的“成绩单”。

医疗领域因AI技术而发生了变革。蚂蚁集团旗下的AI健康管家“AQ”成为行业焦点,它不仅具备健康科普、报告解读等上百项实用AI功能,还连接了全国超过5000家医院和近百万名医生,搭建起医患沟通桥梁。值得注意的是,AQ正发力“医生AI分身”技术,这并非简单的形象或声音复刻,而是依托蚂蚁自研的多模态医疗大模型,实现对医生专业能力的深度数字化延伸。

在生产力工具方面,阿里云开源的Qwen3-Coder编程大模型展现出惊人效率。现场演示显示,新手程序员借助该工具可完成资深开发者一周的工作量,5分钟即可生成品牌官网;腾讯则展示了基于混元大模型的"AI全家桶",已渗透生活、办公、出行等场景,日均调用量突破10亿次;百度通过升级版的文心大模型4.5 Turbo,只需设定智能体的性格特点,并输入要出售的商品的信息,就能自动调动大模型进行剧本写作。

随着AI大模型与空间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AI眼镜正加速叩开“镜像世界”大门。在本届WAIC期间,阿里推出首款自研AI眼镜,支持高德导航、支付宝“看一下”支付、淘宝比价等场景;Rokid 、小米、雷鸟等也联合支付宝展示了可支付的AI智能眼镜,用户只需说出特定指令,经眼镜识别后再确认支付,即可完成付款;中国移动AI眼镜则融合AR、MR技术,实现导航与实时翻译。

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大模型研发主力军。WAIC公布,全球3755个大模型中,中国贡献1509个,占比超40%。不过,业内普遍认为,大模型从“拼参数”走向“拼应用”,行业仍需思考如何降低推理成本,推动大规模落地应用,以及应用如何驱动技术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蚂蚁集团CEO韩歆毅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而多技术融合创新将成为提升人工智能发展下限的关键。蚂蚁在AI研发之外,正全面推进包括核身、安全、数据要素等底层技术研发,为未来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时代的到来提供支撑。

在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看来,未来的AI竞争,不再是算力或参数的简单比拼,而是价值创造能力的激烈较量。在科研、金融、医疗等领域,技术必须完成从“能用”到“敢用”再到“好用”的三重跨越。这要求AI企业不仅要精通技术,更要深入了解行业语言、规则和痛点,以精准匹配行业需求,创造更大价值,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具身智能加速商业化场景落地

在2025WAIC上,具身智能等“硬核产品”大放异彩,成为今年大会的一大亮点。现场,60余款智能机器人同场竞技、各显神通。

在智元机器人展台,人形机器人化身“搬运工”正在分拣快递;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进行拳击比赛,相比去年,其动作更灵敏、更丝滑;擎朗智能的双足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在小食店内正在熟练地制作爆米花和饮品。不仅如此,京东也带来了多个场景的AI解决方案和附身智能“天团”,让AI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深度应用。目前,火火兔、元萝卜AI、云深处、魔法原子等已接入附身智能JoyInside,进一步拓展了具身智能的应用范围。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集团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表示,未来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沿着两大核心路径演进。一方面,多模态感知能力的突破将成为关键发展方向。大模型不仅需要具备视觉理解能力,还将逐步拓展至嗅觉、触觉等多维感知领域,构建更接近人类的全方位环境感知与认知体系。另一方面,具身智能的深化应用将推动AI从虚拟走向现实。通过机器人、机械臂、无人车等物理载体,通用人工智能将突破数字世界的边界,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

资本市场的热情印证了这一趋势。IT桔子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融资额突破230亿元,超过2024年全年的总和。目前,包括腾讯、百度、美团、阿里和京东等科技公司纷纷加码布局,抢占这一新兴领域。

7月21日,京东一日投资了众擎机器人、千寻智能和逐际动力三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并在内部成立了具身智能专项部门;无独有偶,蚂蚁集团也不甘示弱,此前已投资了宇树科技、钛虎机器人、星海图等人形机器人公司。

不过,这两者在布局上各不相同。京东布局具身智能的目的是通过“投资+自研+渠道”三位一体模式,重点聚焦物流、零售等高价值场景,以提升供应链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蚂蚁投资具身智能企业,主要聚焦医疗、教育、服务、家庭生活等多场景的应用,进一步抢占本地生活服务。

蚂蚁灵波科技CEO朱兴坦言,具身智能技术下的人形机器人,在家庭、养老、医疗健康等密集交互型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然而,要真正融入现实场景,还需持续突破感知反馈、智能决策、精确操控、系统安全等关键技术瓶颈。这些能力的构建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依赖算法迭代、硬件创新与场景数据的协同进化。

数据瓶颈正成为制约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与文本数据相比,机器人训练所需的物理交互数据不仅采集成本高、难度大,且规模远未达到理想水平。当前机器人数据集的数量级与图文大模型动辄千亿级的训练数据相比存在数量级差距,这种数据鸿沟直接限制了机器人的学习深度和行为灵活性,影响了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效果。

“随着机器人向工业、物流、服务等多场景渗透,具身智能正逐步承担起重复性、高风险、低技能岗位的工作。”腾讯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徐思彦指出,不过,当前行业面临着居高不下的成本压力、亟待提升的技术成熟度,以及真实场景交互数据的严重匮乏,只有突破这些瓶颈,实现规模化落地的企业,才能开启可持续发展之路。

构建多元、专业智能体生态成新趋势

随着AI产业加速落地应用,未来新的产业飓风究竟会吹向何方?在2025WAIC上,一个全新的方向正在形成共识——多元、专业智能体生态的构建,将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下一个关键方向。

在腾讯展台,智能座舱服务Agent摇身一变,成为出行服务的帮手,它能够实时感知路况信息、精准决策行驶路线并灵活操控车辆;百度推出的数字人平台NOVA则另辟蹊径,在直播、客服、教育等场景大显身手,目的是要成为“超越真人”的数字人助手;蚂蚁数科则推出金融智能体平台Agentar,宛如一位“懂规则,精业务”的金融知识专家,能够精准分析市场动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

在蚂蚁数科CEO赵闻飙看来,面向企业端(To B)的智能体应用正进入爆发期,智能体将直接进入融入生产力环节,提升效率,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AI智能体在展现强大自主性、大幅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安全风险。由于智能体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代码质量存在不确定性,就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一旦生成危险代码,就可能对系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导致系统崩溃、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

高通公司AI产品技术中国区负责人万卫星指出,目前,像点餐类Agent应用,由于对整合协调能力要求相对较低,不涉及多领域执行的通用任务,且用户指令明确,Agent在这些场景中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智能体仍存在明显差距,复杂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融合、多个环节的协同配合以及不确定性的灵活应对,这对智能体的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杰弗里·辛顿也表达了对AI安全问题的深刻担忧。他呼吁全球主要国家应该携手构建一个国际网络,共同研究如何训练AI,确保AI安于作为人类辅助的角色。辛顿形象地举例称,当前人类与AI的关系,恰似饲养一只可爱的小虎崽,它长大后可能轻易超越人类。为了生存,要么摆脱它,要么找到永久保护自身的方法。

在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看来,专业智能体生态的建设需要任务处理能力、安全防护机制和人机协作规范三个维度的同步突破。只有在创新发展与风险防控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释放智能体的商业价值,推动AI技术向更高阶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