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800余家科技企业同台竞技,百余款“全球首发”或“中国首秀”产品亮相。32个项目签约,投资额超过450亿元,涵盖智能驾驶、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等领域......
7月28日,为期三天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一片火热中落下帷幕。
和往年相比,这次大会有何亮点?又会催化哪些投资机会?
技术应用更落地
为了及时跟踪AI行业的最新进展,多家公募派出了基金经理和研究员去现场探展。
“不管是多模态应用,还是机器人、机器狗,虽然还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但能看到接近落地的场景展示,相比前两年进步显著。”对于此次人工智能大会,除了热度空前,技术应用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近,是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江山观展的最大感受。
兴证全球基金经理吴钊华观察到的变化是,去年展会里的机器人大多数以跳舞等炫技式的展示为主,还有一些机器人是静态展示。但是今年部分机器人已经可以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任务,比如叠衣服、捡东西,“跟去年相比这是挺大的进步”。
在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看来,今年AI大模型技术的跃进以及其适配的在硬件端口的落地应用成为了这次大会中最受关注的方向之一。而对于AI在硬件端口较强的落地方向,具声机器人这次在展会上的表现广受关注。
“在AI训练的辅助下,今年的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打鼓、物品抓取、零件分拣、书法创作等复杂动作,工作效率也大幅提升。更重要的是,部分机器人已成功应用于汽车制造、生物科技等工业场景的实际操作环节,也使得机器人的市场空间与未来想象力进一步打开。”汪立表示。
汇丰晋信基金经理陈平也去到了现场,“观众热情很高,人山人海”。他最感兴趣的部分是AI应用的进展。
“AI杀手级的应用不多,大家最能感受到的应该是AI搜索,但AI确实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陈平提到,在北美,AI coding已经可以取代很多程序员的功能。不少公司选择了解雇程序员把省下来的钱用于增加AI投入。随着模型能力的进一步升级,应用的范围必将越来越广。
机会与风险何在?
随着AI技术加速落地,投资机会不断涌现。
“本次大会的规模与影响力大家有目共睹。”在AI技术革命重塑全球生产格局的当下,汪立建议持续关注AI算力、AI应用、人形机器人以及自动驾驶等相关投资机会。随着技术成熟度的提升与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人工智能领域的长期投资价值与增长空间或将持续释放。
从产业链的机会来看,江山总结了算力、机器人和互联网行业三个方向:
一是AI在下游应用端开始逐步落地,对算力的需求不再仅限于模型训练,推理和应用端也会产生大量算力需求。江山认为,算力国产替代是长期确定的,只要供给能力足够,需求空间非常大。
二是机器人在办公、工业和消费场景的落地。江山判断,这将是市场未来关注的重点。不过,他也指出,就目前来看,从产品到产业都属于早期阶段,背后的核心制约是“大脑”,即认知物理世界、高效决策的能力,需要大模型继续迭代。
三是互联网企业的AI进展。江山认为,互联网企业本身就在做大模型,并且在数字化和云计算具备先发优势,更容易实现AI的应用和落地,包括代码、广告营销、视频美工等办公全家桶。现在已经可以在利润表中看到极限,比如降本增效、通过超级AI应用增加用户粘性以增强广告收益。
处在技术爆发初期的AI行业,也面临着不确定性的风险。
陈平认为,风险主要是AI进展不及预期,“我们预期AI像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这样不断进步,每达到一定的能力就能干一定的事情。但如果技术路线卡住了无法进步,那可能就会进入暂时的瓶颈期,直到下一次突破”。
对普通投资者,他有两点建议:
一是眼光要长远一些,不要预设很多东西,“毕竟我们处在一个巨大的变革时代,保持跟踪最好。A股一般以交易短期预期为主,以光模块为例,自AI炒作以来已经有过三次大调整了,但回过头看,很多公司比底部起来涨了10倍有余”。
二是AI行业变化确实很快,“如果投资者对这个方向跟得不紧,可能很难获得很好的收益,所以买科技方向的基金是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