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相应的政策出台和落地?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针对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灵活性预见性,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会议指出,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突出就业优先政策导向;要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会议强调,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这些提法是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分析,强调灵活性表明,下半年经济政策将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调整,灵活应对内外部冲击;预见性,即可持续预测和判断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主动进行预调,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看来,“增加灵活性预见性”的提法意味着增量政策随时在路上,形势平稳时“隐而不发”,形势有变时“果断出击”,主要包括及时追加预算、降准降息、取消房地产限制举措、纾困外贸企业和就业群体等。未来还可以根据形势的需要动态调整预算,扩大财政支出;“以旧换新”补贴扩围至服务消费,提振消费;推动“国资—财政—社保”联动改革,在不增加财政负担的基础上,增加国资收益上缴财政并专项用于社保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降低其预防性储蓄需求、释放服务消费潜力等。
对于下半年经济走势,多位专家预计,随着“抢出口”结束、出口压力可能明显加大,叠加内需不足、四季度基数走高,下半年GDP增速可能放缓。因此仍需政策加紧发力、不宜“等到花儿枯萎了再浇水”。
宏观政策持续发力,货币政策向小微企业倾斜
对于接下来的宏观经济政策,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持续发力、适时加力。要落实落细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释放政策效应。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这说明本次会议更加强调已出台政策的传导和落实效果,政策工具更多侧重结构性和定向支持。
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提出“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意味着政策更加强调在既定赤字率和债务限额框架内,加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中央财政特别国债的批复、发行及到位,使财政支撑尽早落地,快速转化为有效投资。新增专项债方面,截至6月底,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超过2.2万亿,同比去年同期有较大提升,达到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目标的49%。
罗志恒认为,财政政策将是下半年宏观政策的主要发力点和重要抓手。要用好用足财政政策工具,继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民生保障,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会议指出,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行。用好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支持经济大省发挥挑大梁作用。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对此,李超预计,下半年结构性工具将更多向小微企业倾斜,具体手段或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扩容等,通过支持小微企业,也有助于间接实现稳定就业和居民收入的目标。
罗志恒表示,货币金融政策有必要进一步降准、降息,降低房贷利率。正式的股市平准基金取代中央汇金操作稳股市也有必要继续研究探索。
申万宏源研究债券首席分析师黄伟平也认为,今年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更注重稳住资产价格,目前货币政策对股市给予“真金白银”支持,“稳股市”已见成效,但“稳楼市”尚需进一步发力,这或是下半年触发降息的主因,下半年预计有10至20个基点的降息空间。
释放内需潜力,激活服务消费新动能
会议强调,要有效释放内需潜力。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
今年全国两会上,促消费、扩内需被放在了政府工作任务的首位。今天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系列促消费举措,但当前消费市场回升基础仍需巩固、居民消费信心仍需进一步提振。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8%,较5月(6.4%)回落了1.6个百分点。
当前,居民消费倾向仍处低位。数据显示,一季度居民部门消费倾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1%,低于去年同期的63.3%,且大幅低于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65.2%。截至4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为87.8,处于历史水平的6%分位位置。同时,居民金融行为也趋于保守。截至5月,定期存款占居民存款比重为74.4%,上升至有统计以来最高水平;居民贷款/存款比重为52.3%,自2021年11月达到70.3%的历史高点后持续下滑,显示出居民部门的去杠杆倾向。
在多位专家看来,下半年扩消费政策仍需加码。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建议,下半年促消费要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展开:一是继续落实“两新”政策;二是稳步扩大服务领域开放,进一步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促进首发经济,提振电信、医疗、养老等服务消费。预计下半年服务消费仍将成为拉动消费增长新的动力来源之一;三是继续落实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高退休人员、困难居民的保障性收入,针对性促进消费;四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更大资源促进农民转市民化,增加转移性收入,提升消费层级,带动消费增长。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强调了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等专家认为,服务消费既与就业紧密相关,也是消费升级的主要方向、新消费的潜力所在,新的消费增长点可在服务消费中率先探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魏琪嘉表示,服务消费对于满足民生需要、推动消费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一步,在服务消费领域做大做强,有利于做好内循环,同时做好外循环,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
会议还指出,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对此,宏观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从上半年数据就能清晰地看到,投资对稳增长依然是很重要的。6月一些投资数据,特别是房地产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出现加速放缓的状况,这对下半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对冲抓手就是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和积极性。
这个活力和积极性就要求:一是对民间投资的空间要有提升;二是民间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要有很好地提升。当前正在开展这方面的一系列改革,释放投资空间,同时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发力,让民营企业、民间投资的收益率能够得到相应保障。
如何高质量推动“以旧换新”工作?北大汇丰智库建议,下半年应提高以旧换新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来保证促消费的政策效果,在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的同时筑牢防骗补机制。通过动态筛选补贴品类、强化全流程核验及智能监管手段,精准识别真实消费需求,压缩套利空间。同步简化消费者申领流程,提升政策响应速度,形成“高效激励-严密风控”的良性循环,确保财政资金切实转化为有效消费动能,避免资源浪费与市场扭曲。
治理企业无序竞争,“反内卷”继续加码
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市场竞争秩序持续优化。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这些提法首次出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多位专家认为,这表明下半年“反内卷”工作将继续加码。
会议还指出,企业家要勇立潮头,以优质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竞争主动。盘和林表示,这一提法的实质含义是引导企业之间良性竞争,避免内卷式竞争和恶性竞争。
今年 7月以来,系列举措显示出国家“反内卷”决心。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问题。会议指出,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等。
7月17日,中央第四指导组聚焦“综合整治新能源汽车行业非理性竞争问题”专项工作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开展下沉调研。
7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认为,下一步中央仍然会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集中整治地方保护、低价倾销等不公平竞争行为,用全国统一的制度设计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一视同仁的营商环境,避免无序竞争带来的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以及价格内卷等情况。
对于重点行业的产能治理,7月18日,工信部新闻发布会预告,新一轮机械、汽车、电力装备、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将持续落地,通过产能置换、技术标准升级、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行业“调结构、优供给、淘汰落后产能”。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宋雪涛认为,此次整治内卷聚焦的新能源汽车等下游新兴行业,地方和行业要尽量避免“一刀切”、避免合成谬误,这样既不利于宏观经济和居民就业稳定,也会给消费者体验带来负面影响。
宋雪涛表示,更好的方法是“标本兼治”,“标”是约束企业无序价格战,通过市场监管部门的及时监测和干预,防止行业陷入低价低质低效竞争。“本”是要破除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弊端。前者着力于加强产品质量检测、提高产品质量标准,防止企业用不合格的质量换低价格;后者着力于约束地方政府补贴行为、树立正确政绩观,防止地方财税和金融资源被空耗于低质量内卷,完善经营主体退出机制,这是中长期“反内卷”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