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公布预估数字显示,当地二季度GDP(本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1%,高于市场预期的2.8%,亦比一季度经修订后的3%升幅有所加快。
从整体来看,自2023年至今,中国香港特区GDP已连续10个季度录得增长。今年二季度这一稳健扩张的增长数字,被认为受益于多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港股市场持续畅旺给当地消费带来的活力,以及“关税战”下当地“抢出口”给贸易带来的拉动作用等,均给今年上半年香港经济发展增添了韧性。
分大类来看,二季度当地GDP各主要部分表现均好于一季度,其中以私人消费开支表现最佳,在一季度下跌1.2%后,二季度成功扭转连续四个季度跌势,同比实质上升1.9%。在此基础上,香港特区政府消费开支也同比上升2.5%(一季度为0.9%)。
就在前述预估数字公布前日,香港特区政府时隔数年后发布的《香港营商环境报告》则介绍了当地经济持续向好的多个方面。尤其以金融市场为例,今年恒生指数已累计上涨超25%,上半年每日成交额约2400亿港元,上升120%。
“金融对香港GDP贡献超过两成。今年金融市场向好,股市及IPO(首次公开募股)畅旺,北水亦流入配置香港市场,成为GDP的推动力。金融持续蓬勃,特朗普2.0又令中资公司退而求其次申请来港上市。”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对外事务)邓希炜对《财经》解析称,“IPO对香港经济非常重要,过程中包括路演、集资、挂牌、庆祝等一连串活动,都会带旺餐饮等服务业。”
“2024年上半年,北京往返香港的国泰航班时不时换成小飞机。从今年初开始,这一迹象彻底消失。中环的高档酒店和餐厅的位置也越来越不好定了,资本市场可谓全面复苏。”一位与香港IPO业务相关的市场人士也如此对《财经》形容。
在此基础上,随着外部需求表现强韧,加之美国关税措施暂时有所缓和,货物贸易继续成为中国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季度货物出口总额大增11.5%,货物进口则急增12.7%,好于一季度的8.4%和7.2%。
当地市场人士普遍认为,在前述金融市场持续景气支撑下,下半年香港经济走势仍将保持稳健,预计可达特区政府全年2%至3%的年度增长预测,但贸易方面则仍然存在隐忧。
金融市场向好成为中国香港今年上半年GDP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这部分源于路演、集资、庆祝等活动会带旺餐饮等服务业。图为近日中环热闹的夜间街景。
摄/焦建
“外围环境不确定性依然高企。”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对此亦坦陈指出,“美国近日重启加征关税,对全球贸易流向、当地经济活动及通胀增加压力。美国减息步伐并不明朗亦会影响投资气氛;‘抢出口’效应预期会在今年稍后时间消退。中国香港经济随后的表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因素如何演变。”
除贸易不确定性可能给外需造成影响,另一组近日在当地经济界日渐升温的话题,则是随着经济持续回暖,香港是否正在经历一种“无就业式的经济复苏”,其可能对当地内需所造成的持续影响,以及当地经济转型可能会经历的阵痛。
这一概念最初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被认为由经济学者Nick Perna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英文名称为Jobless Recovery,含义指宏观经济出现复苏及增长趋势时,就业率没有上升甚至倒跌。7月底,曾任特区政府顾问的一位研究人士在当地报章撰文时引用了这一概念并引发热议,其指出香港经济自2023年至今保持恢复性扩张,今年一季度GDP已超过2018年同期,但不少当地居民似乎感受不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
这种宏观和微观的体感差异,在当地的消费、就业乃至房地产等多个方面均有所体现。以近日的当地就业市场整体状况为例,当地失业率虽表面数字仍较低,但总就业人数仍在不断减少。今年二季度,当地总就业人数为330.8万人,同比减少5.2万人。
按照前述研究人士的观点,中国香港近年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对外货物贸易和金融活动,覆盖面不广泛,这两个经济环节的扩张并未直接带来新增的就业机会。
这一分析与中国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洪雯近年来的分析框架类似。在后者专著《两个香港的弥合之路》中对此亦提出,香港经济近年来的一组结构性失衡,即是高附加值产业领域的低就业吸纳率,以及低附加值产业的高就业吸纳率。
“香港既是国际金融中心、超级联络人,也同时面对产业单一化、空心化、就业劣质化、青年向上流动空间狭窄、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社会逐渐撕裂为一个前景广阔的精英香港及一个固化甚至‘向下流’的‘中产和基层香港’。”洪雯曾在此前接受《财经》专访时指出,“在财富推动型发展模式下,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要扭转K形发展趋势,香港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多元化和实体化。”
“金融占香港GDP超过两成,但行业占就业人口不足一成,将连带行业也计算在内,则仅有一成多的比例。这意味着超过八成的香港居民没有直接受惠于金融行业赚钱所带来的好处,而整体市况亦没有恢复到2019年前的状况。旅客量虽有所回升,但消费力降低,未能推动零售行业。”邓希炜也对《财经》表示,“因此,即使今年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达3%,但市民整体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实际感受。此外,面对外部环境及地缘政治等不确定性,企业对扩充人手仍有顾虑。”
他也指出了香港可能存在无就业式经济复苏的近期主要原因,其一是香港独有的现象,即市场看不清前景,中小企业无法判断明年经济状况,信心受损之下不敢请人及扩招。其次,则是初级或入门职位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影响,毕业生难以进入专业服务公司(例如准备简报等初级工作已被技术取代),求职机会变少的情况正在国际层面发生。
2025年3月,毕马威方面发布的《香港就业市场展望》报告显示,超过一半香港受访者表示,其任职机构在过去12个月有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在这一系列变化背后,商业需求、劳动力结构不断变化,以及科技不断进步,则被认为是推动中国香港就业市场发展的中长期主要因素。
“金融机构积极引入人工智能,降本增效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也包括提升部分服务品质。比如,因掌握信息程度更高,人工智能在不少领域可超越人的思维。因此,一系列与重大业务价值有关的改革会加速进行。”在当地有分支机构的某中资行人士对《财经》指出,“当然现在也仍有一定程度的困难,比如存在着成本、准确性、性能的‘不可能三角’。目前还只能兼顾两个,无法面面俱到。”
“蓬勃发展的金融业聘用人数只占总就业人数的7%左右,另外的大部分就业岗位则由饮食和零售业提供,这些行业不振之下,间接的‘滴漏效应’亦成效受限。”香港经济评论人博取则指出,“今年以来,人工智能也正在对香港金融等服务业产生持续性影响,例如近日某大型银行的裁员行动,就被认为与AI的引入有关。”
按照5月中旬《财经》的相关报道,该银行在进行业务调整时影响的员工数目占其核心业务员工总数约1%。此次范围较广的行动,主要涉及后勤支持部门,包括策略及企业发展部、信息科技部、企业传讯部等。
为应对人工智能对于中国香港的就业市场影响,当地一家研究中心数年前已与部分国际性机构联合进行研究,并指出香港大约有28%的工作处于智能化高风险区域,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间有七成机会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受影响人数约一百万人。
为尽快及尽量缓解前述转型阵痛,当地不少业界人士近日踊跃提出建议称,香港应思考如何扶持甚至催生新的劳动力密集行业,包括建造业、城市运作、医疗保健业、住宿及餐饮业、零售业和旅游业。短期的治标之策,则是想方设法让地产物业市道止跌回稳,此举不但纾缓失业问题,还能释放消费潜力。
在整体层面,洪雯近日也多次撰文呼吁,香港应发展“贴地金融”,即不单是一个国际资本流通平台,同时亦应增加一个“本地视角”(local dimension),让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与本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服务国际需求的同时亦能扎根本地,为经济结构多元化和实体化注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