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缨子高粱:解码贵州茅台的品质基因与价值密码

作者 | 杨清风 编辑 | 张雪  

2025年08月05日 18:55  

本文2941字,约4分钟

在贵州的赤水河畔,红缨子高粱漫山遍野,随风摇曳,构成一片壮丽的红色海洋。这种看似普通的高粱,却是茅台酒飘香世界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是茅台酒酿造的核心原料,更串联起了茅台的产业发展、价值贡献,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丰收庆典:从企业IP到国家级平台的价值共鸣

八月的黔北大地,骄阳炙烤着赤水河畔的沃土,仁怀市茅台有机高粱基地里,饱满的红缨子高粱穗在风中起伏,穗尖的红缨如跳动的火焰,映照着丰收的喜悦。这株历经130余天生长的作物,正站在生命的中转站 —— 从田野到酒厂,它将开启酿造茅台酒的全新旅程。

(图/茅台)

2025年8月4日,“丰收敬粮农质量承千秋”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暨乙巳年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在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拉开帷幕。“仓盈庚亿,年岁有息。赤水含章,红粱献瑞。谨以丰年,钟鼓笙箫,敬启归仓”,古老的归仓仪式祭仓辞中,藏着茅台对土地与“粮农”的敬畏。这场以“红缨市集”为载体的庆典,通过现场体验、互动表演与展览,串联起一粒高粱的生长故事与茅台的深厚渊源,更成为一场关于土地、匠心与未来的深度对话。

(图/茅台)

从2024年首次启动“茅台红缨子高粱丰收季”特色文化IP,到2025年茅台得到国家级平台认可,把活动升级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晚会仁怀特色会场,茅台的“崇农、敬农、爱农”情怀从企业实践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活动规模的扩大、规格的提升,背后是茅台对“顺天敬人明理厚德”价值追求的践行 —— 以质朴的方式感恩天地馈赠,以诚挚的礼遇致敬父老乡亲,让“大品牌大担当”的社会责任深植于土壤之中。

红缨子高粱:茅台酒的“品质芯片”与育种进化

高粱,作为世界第五大粮食作物,在世界最大的白酒产销国——中国的使命尤为特殊。高粱用于白酒酿造,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而在贵州赤水河流域,高粱与酿酒的羁绊已延续千年。

(图/茅台)

早在千年前,这里的农民便开始种植高粱。本土品种在与气候、土壤的漫长磨合中,逐渐形成“粒小、皮厚、糯性好”的特性,恰好适配酱香白酒的酿造工艺。但要成为茅台酒的“专属原料”,还需更精准的“品质密码”。

1986年,贵州茅台开启了良种寻觅之路。13年后,仁怀丰源高粱育种中心主任涂佑能在田间发现一株特性优良的“牛尾砣”,形状特别、耐风雨强,经多年系统选育,最终培育出红缨子高粱。2008年,它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成为茅台酒专用品种;2010年,又通过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成为全国首个有机认证高粱种子,农药化肥全不用,全靠赤水河的天然滋养,自此奠定“有机高粱”的身份。

这株被称为茅台酒“品质芯片”的作物,究竟特殊在哪?其粒小皮厚、支链淀粉含量超90% 的特性,完美适配茅台酒多轮次蒸煮、发酵的复杂工艺 —— 普通高粱往往4轮便无法继续取酒,而红缨子高粱能支撑7轮次酿造,为茅台酒独特风味筑牢根基。如今,它已是中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高粱品种,在全国10多个省(区、市)种植超3000万亩,创造农业总产值750亿元以上,带动农户850万人次增收100亿元以上。

育种的进化从未停止。在2025年丰收季活动现场,红缨子“519”第七代高粱种正式发布。据茅台首席育种专家涂佑能介绍,相较于前代品种,“519”实现了三大突破:生育期缩短至118天,株高降低至210.10厘米,更矮壮抗倒伏,适配机械化收割,破解了农村劳动力短缺难题;亩产逆势提升至367.55公斤,支链淀粉含量达99.00%,单宁含量降至1.37%,在产量与品质上实现双重跃升。

从“第一生产车间”到全链条把控:茅台的品质根基

对茅台而言,红缨子高粱的种植基地就是酿酒的“第一生产车间”。自2001年起,茅台便在赤水河流域的仁怀、习水等地建设有机高粱基地,实施全程严格监管:种植环节采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杜绝农药化肥;采收环节精准把控成熟度;运输环节用专业设备保鲜,确保每一粒高粱的品质。

如今,茅台有机高粱基地已覆盖仁怀、习水、金沙等5县(市、区),有机认证面积超100万亩,常年种植面积60余万亩。为筑牢这一“根基”,茅台秉持“工业反哺农业”理念,累计投入超18亿元,从高粱种子、有机肥等物资到生物制剂、绿肥种子、政策性农业保险等资金方面全方位扶持“粮农”。更值得一提的是,高粱收购保护价从2002年的2元 / 公斤提升至如今的11.2元 / 公斤(远超市场价),每年带动20余万农户增收。

(图/茅台)

科研是品质的另一重保障。茅台在仁怀建设了1.2万多亩高粱制种基地,每年产出3600多吨红缨子种子。科研团队定期田间抽检表示:“种子纯度99.8%达到国家种子的标准,今年抽检效果大家都比较满意”;企业高粱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409份省内、188份异地种质资源,成为育种创新的“基因库”,科研人员对这些原种持续多年的培育选优,最终得到一粒优质的种子。

正是这样的全链条把控,让红缨子高粱的品质稳定可控,支撑起茅台酒的产能与口碑 ——2024年,茅台生产茅台酒基酒约5.63万吨,系列酒基酒约4.81万吨;全年营业总收入约1738亿元,其中茅台酒营收1458亿元,系列酒246亿元,同比增长15.44%。

一粒高粱的社会价值:赋能乡村振兴的生态画卷

红缨子高粱的意义,早已超越“酿酒原料”本身,成为串联茅台品质与乡村振兴的纽带。

仁怀市长岗镇茅坡村的变迁是最佳注脚。曾经,这里以种植土豆、玉米为主,村民生活贫困;如今,5300多亩红缨子高粱田撑起了“致富路”,仅高粱产业便实现户均年收入超3万元,村庄也成了有机高粱标准化示范基地与丰收季活动的举办地。

(图/茅台)

这样的改变并非个例。茅台有机高粱基地覆盖仁怀、习水、金沙、播州和汇川等5县(市、区),有机认证面积100万亩,常年种植面积60余万亩。产业的发展还激活了运输、包装等关联行业,创造更多就业;茅台通过农业技术培训、设备支持,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形成“高粱种植 — 酿酒 — 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这一故事甚至被搬上荧幕 —— 电视剧《乌蒙深处》以茅坡村等地区为原型,再现了高粱托起乡村振兴的奋斗历程。

从一粒种子的选育,到万亩高粱的丰收;从茅台酒的醇厚口感,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红缨子高粱承载的不仅是茅台的品质基因,更是“大品牌赋能大产业”的价值样本。未来,随着第七代“519”高粱种的推广,这株红缨子将继续在黔北大地上书写新的传奇,让品质与责任在赤水河畔生生不息。而在上月底,贵州茅台MSCI(明晟)ESG评级由BBB上调至A,为中国白酒行业最高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