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向“新”发力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智库》研究员 王延春 编辑 | 张燕冬  

2025年08月18日 12:00  

本文10155字,约15分钟

深圳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崛起,其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迁。外贸大致也经历了从轻工纺织为主到机电产品为主,再到高新技术产品为支撑点的新周期。从贸易结构来看,深圳逐步由加工贸易为主导向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多元化贸易方式拓展

“来自中东的客商逐渐多起来。”站在深圳市龙岗区高巨创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高巨创新”)办公楼前,董事长高建民告诉《财经智库》,“我们的无人机编队已经到达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占了60%,沙特是最大的客户。”这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代工起家,一路冲入全球无人机编队市场,实现了向制造出口的华丽转身。正是上世纪90年代给摩托罗拉、LG、阿尔卡特等提供精密手机模型,高建民深刻理解了制造业企业管理体系、生产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售后体系等每个环节的“精益”概念。在巴黎奥运会的夜空,高巨创新EMO无人机以毫米级精度围绕埃菲尔铁塔编织出奥运五环的光影。今年日本世博会,高巨创新再次惊艳亮相,在日本天空上绽放出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科技之树”。

在深圳龙华区,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大漠大”)的无人机海外营收占到30%,产品服务远销50个国家和地区。从80架、3000架,到1万多架,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大漠大的万架无人机在越南亮相,那场融合技术与艺术的盛宴,吸引了全球目光。

如今深圳的无人机表演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阿联酋、沙特、印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活动亮相,展现出中国智造的创新力与竞争力。无人机行业只是深圳智造出口全球的缩影。随着制造业走向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深圳高技术产品逐步深度参与到全球产业链当中。这正是深圳政府多次强调的“制造业出口加大全球‘含深度’”。

2024年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外贸进出口规模达到4.5万亿元,其中,出口2.81万亿元,增长14.6%;进口1.69万亿元,增长19.6%。外贸出口连续32年领跑全国,成为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

深圳“外贸立市”。从上世纪80年代29个来料加工厂,发展到423家A股上市公司,2.5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新增数量连续两年全国第一。产业科技创新正成为深圳外贸向“新”而行的根基,推动深圳外贸实现从劳动力密集到技术、资本密集的转型升级。

这一切,不仅基于深圳制造的高技术含量,更在于深圳“试验田”的基因,持续不断地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力培育贸易新业态,推进通关、税务、金融等监管创新,以及在全国跨境电商中率先进行“阳光化”试点改革,给进出口贸易带来新活水。

深圳外贸新业态呈现出多元融合的态势。跨境电商、保税维修、海外仓等新模式加快落地,为深圳外贸孕育强劲新动能。深圳外贸新业态更延伸了服务链,拓展了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空间。依托海外仓、展示店等平台,一批深圳自主品牌打入拉美、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带动区域制造与国际不同市场的需求对接。

以“新”为锚、向“新”而行,深圳外贸正呈现新格局。

外贸的“含新量”

高建民说,“高巨创新正探索无人机与AI、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深圳有这样的创新环境。”2018年,当无人机编队表演还是新鲜事时,深圳市政府率先在人才公园开辟测试空域,2022年20个应用场景悄然落地。如今,深圳市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近300条。就像当年华为、中兴、大疆的成长,深圳为创新留出了容错空间。高建民回忆,企业首个数百架编队表演方案,从审批到落地仅用72小时,这就是“深圳速度”。

其实在2023年,深圳就在国内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低空经济中心。目前,深圳无人机产业已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截至去年底,无人机企业已经超过600家,消费类无人机占有全球8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占国内60%的市场份额,每年交易规模近500亿元。

高端制造和自主创新品牌是深圳作为外贸大市的核心密码。近十年,深圳制造业的创新技术渗透率逐步提高,从企业到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快速扩散。

作为“国产AI制药第一股”的晶泰科技,属于AI+CRO(根据客户需求开发先导化合物)领域企业,以智能化、自动化驱动,为全球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药物发现一体化解决方案,晶泰科技目前还与阿联酋王室谢赫·哈马德办公室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阿联酋共建中东首个自动传统药物现代化研发实验室,服务于阿拉伯国家药物研发传承与创新。此次合作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智能研发体系与质量标准的全球化验证。

晶泰科技位于福田区重点打造的生物医药专业化园区——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在近30万平方米的地方,“AI+医药”创新链与产业链聚焦,形成覆盖生物医药上下游的全链条产业集群。近几年,深圳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出口增速加快,2024年,医疗器械产业出口总额达298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国出口比重21.3%;医药出口总额达115亿元,占全国出口比重连续两年上涨,2024年达到6.4%。

位于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的深圳市威远精密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威远精密”)是一家成立近20年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李敬宇说,当传统OEM代工、贴牌生产模式逐渐向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成本洼地转移时,“创新驱动的高品质产品”则是中国企业出海的“敲门砖”。唯有坚持技术创新与品质升级双轮驱动,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差异化产品,才能在全球市场赢得高端客户的长期信赖。

2025年,威远精密再次实现技术突破,自主研发并量产国内首款逆向自循环滚珠丝杠副。作为目前国内最小规格的量产型滚珠丝杠副产品,为人形机器人灵巧手领域的技术难题攻克提供了机会。凭借核心技术创新力,威远精密产品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个支撑外贸大市的密码是完备的产业体系。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以及外部规模效应形成了价格优势。深圳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23种制造业产品占全国产量比重超10%,36种占比超5%。这是深圳外贸出口强劲的底气。

“凌晨3点需要某个元器件,供应商天亮前送到厂里。”谈及深圳的产业优势,高建民十分感慨。高巨创新的研发迭代速度正在于这种高效的产业协同力。围绕深圳,东莞、佛山、惠州、中山也形成了产业的梯度循环和“1.5小时产业链配套圈”,这也是大湾区产业聚合的优势。因此,英伟达CEO(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两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唯一同时汇聚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地区。大湾区拥有独一无二的机会。

深圳嘉立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立创”)副总经理修斌介绍,“在深圳,一天之内可以找齐所有电子元器件”,这里有强大的现货交付能力。“过去工程师们需要1个月到2个月才能完成设计打样,如今只需2天到3天,从立创商城获取电子元器件的半成品,提高了研发效率。”

如今,嘉立创在全球拥有710万用户,每年履约订单达到1780万笔,1780万笔相当于1780万个创新。因为每个研发的工程师都是定制化的需求方案。

冠旭电子有限公司(下称“冠旭电子”)董事长吴海全表示,企业会根据国际市场快速推出迭代产品,新品的周期通常半年到一年左右。这种快速迭代能力,得益于深圳高效的产业链。两个小时车程内,能够获得最广泛的供应链支撑,同时,还方便找到从研发到市场营销的各类人才。

“比如,一部手机,95%的零部件可以在一小时内配齐。”深圳市工信局副局长林毅表示,这种供应链优势造就了深圳制造的强大生产能力,让深圳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先机。

深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明显的内外贸企业划分,几乎本土制造企业都有“三来一补”基因,内外贸一体化优势明显。当国内市场因产能“卷”起来,深圳企业有能力及时拓展国际新市场。深圳市商务局出台17条措施,促进内外贸标准衔接,鼓励国内商贸企业与外贸企业开展订单直采、供需对接;支持内贸企业采用跨境电商、海外仓、市场采购、离岸贸易等方式提高全球市场“含深度”。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评价,通过调研企业,可以发现深圳外贸的“含新量”持续攀升。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牌支撑了产品与产业出海。深圳“20+8”产业集群不断向新兴产业拓“增量”,稳定的制造业基本盘正成为“外贸向新”的底力。

总结而言,深圳主要有三大“含新”趋势:

第一,新技术产品加速“出海”。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无人机、集成电路等高科技属性产品加速出海。高附加值产品成为外贸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024年,深圳机电产品出口2万亿元,增长12.1%,占深圳出口总值的71%;其中,手机、电脑、家用电器等传统电子产品出口3774.3亿元,增长6.8%;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996.9亿元,增长11.5%。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出口激增。无人机出口145.7亿元,增长19.6%,规模领先全国。

第二,新品牌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随着中国品牌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自主品牌走向世界舞台,在国际市场赢得认可。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年,自主品牌在深圳出口中的比重提升0.8个百分点至21.8%,无人机、消费电子、智能制造等领域涌现大量“隐形冠军”。深圳外贸企业正从“卖产品”向“卖品牌”转型。

第三,新行业不断涌入出口行列。深圳生物医药、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稳步发展,2024年相关产品出口快速增长15.1%,占全国同类商品出口比重近两成;其中,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出口规模全国领先。

深圳正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体系韧性、新市场持续发掘等多重因素协同发力的聚集地,外贸“含新量”持续提升。同时,深圳制造业整体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出口产品整体实现提“质”向“新”。

2025年6月26日,工作人员在联合飞机集团深圳基地植保无人机仓库内巡视。图/新华

贸易结构变迁

深圳成长也可谓“贸易立市”。

从1985年开始,深圳与香港形成“前店后厂”,“以外商投资为主、生产以加工装配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依靠“三来一补”起家。为了能承接香港产业,当年深圳推动了一系列大胆改革。那时候,深圳加工贸易勃兴。

1995年,随着周边城市产业与城市间交通的快速发展,深圳面临外资迁徙危机,大量外资企业沿着高速公路,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更低的东莞、佛山、惠州梯度迁移。在此背景下,深圳逐步探索从“三来一补”到模仿制造的产业转型。深圳市政府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山寨”激发了一种新的生态系统,深圳走向大规模制造产业。深圳将模仿生产演变成一个由快速学习的供应商和工厂生产协同的强大生态体系,成就了一批又一批创新企业,孕育了一波又一波新兴产业。

2000年前后,随着深圳劳动力与土地价格提升,产业企业出走风险加剧,再次激发了深圳的忧患意识。正是在这种危机中,深圳蕴生出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自主创新的爆发力,这一时期被专家称为“专业化加工装配转向专业化制造和协同创新的升级过程”,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在困局中化茧成蝶,开始实现自主研发制造。以华为、中兴、大疆等为代表的企业让“深圳制造”逐步走向中高端。

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崛起的转型,带动深圳出口结构的变迁。深圳市外贸大致也经历了从轻工纺织为主到机电产品为主,再到高新技术产品为支撑点的新周期。从贸易结构来看,深圳逐步由加工贸易为主导向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多元化贸易方式拓展。

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深圳外贸持续展现强劲韧性,服务贸易也呈现平稳较快增长趋势。近年来,深圳频频推出创新举措,从政策扶持到平台搭建,全面推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2023年深圳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300.7亿美元,2024年,深圳服务贸易进出口创历史新高,总额达1402.4亿美元。

深圳自2020年8月获批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以来,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清单102条举措基本落地,相继培育一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一个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两个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成效明显。

比如,在游戏产业发展上,深圳拥有腾讯等龙头游戏企业,深圳游戏企业积极布局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游戏产业整体收入突破1000亿元,以全国超50%的份额稳居龙头,深圳游戏企业海外收入占全国近八成,呈现出“技术+文化”的融合出海。2024年,腾讯国际市场游戏收入同比增长9%,达580亿元,约占腾讯游戏总收入的三成。深圳创梦天地以“精品化+本地化”策略深耕海外市场,发行的《水果忍者》《地铁跑酷》等游戏全球累计下载量超50亿次。2024年,由创梦天地原创研发的全球首款动漫竞技射击游戏《卡拉彼丘》国际服,全球上线仅两小时,便攀升至Steam新品榜和热门免费游戏两项第一。

游戏出海只是深圳游戏产业发展的其中一个缩影,而跨境电商等数字订购贸易更是成为深圳外贸增长的新动能,深圳跨境电商在规模和质量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已连续三年稳居全国首位;在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评估中,深圳连续三年位列第一档“成效明显”;全球超过80%的跨境电商头部平台、全国超过50%的跨境电商卖家和配套服务商齐聚深圳,跨境电商上市企业达到15家,建成100多个品牌独立站。目前,深圳已建成11个跨境电商监管场所或保税区域,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概而言之,服务贸易成为深圳外向型经济的新增长极。2024年深圳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服务贸易总额超40%,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长28.8%。

“深圳产业结构大概每十年一个轮回”,深圳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从以制度创新为主导的“三来一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到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从1979年到1990年,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培育起来,1990年到2009年,以自主创新为驱动的创新能级再次提升,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崭露头角。“整个深圳的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壮大,为深圳的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实际上,市场结构也随着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2024年,东盟、中国香港、美国是深圳前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为7515.5亿元、7014.8亿元、4635.2亿元,增长22.3%、10.7%、11.5%,合计占42.5%;同时,新兴市场开拓成为拉动外贸增长新动力,对东盟、拉丁美洲、非洲出口分别增长37.7%、26.3%、16.5%,分别快于全国整体24.3个、11.9个、11.7个百分点,合计占深圳出口的比重较2023年提升2.9个百分点至23.2%,对出口增长贡献度达43.4%。东盟首次成为深圳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业态催生贸易新动能

位于罗湖区的优合集团,在全球子公司及办事处33个,构建了全球优顶特网,通过“数字化+供应链+金融”融合的创新供应链,将国内超过5000家下游批发商及肉制品公司与境外超过1万家上游供应商“撮合”,全链条数字化信息跟踪,实现了产品溯源。优合集团联席董事长魏楷錂告诉《财经智库》,优合集团依托16年国际贸易经验,打通海外农场、工厂与中国市场的链路,解决了农产品国际供应链运营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环节不透明、流程不标准、管理低效等难题。

像优合集团这样的跨境电商企业,在深圳还有很多。目前,深圳拥有跨境电商出口企业超过15万家,其中傲基科技、赛维时代、通拓科技、有棵树等跨境电商上市企业15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一。品牌独立站100多个,海外仓超过400万平方米,超过500家企业实现了“阳光跨境”。2023年深圳跨境电商进出口额突破3000亿元,2024年达到3720亿元,连续三年全国第一。因此,深圳被业界称为“跨境电商之都”。

魏楷錂说,深圳自身的改革基因和开放包容的思路,为各种新业态发展创造了环境。同时,深圳金融体系发达,税务系统、物流系统和海关系统都有超强的服务意识,助力了贸易业态的丰富多样性。

4月27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条中欧班列电商快线从深圳平湖南国家物流枢纽驶出,为粤港澳大湾区与欧洲国家的商贸往来注入新动能。深圳的跨境电商企业依托欧洲电商快线,为境外客户提供更高效的跨境物流服务。

据了解,深圳已搭建起“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国际物流大通道,为跨境电商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全球通达能力。空运方面,深圳机场与全球63个货运航点直接通航,2025年上半年国际货运量占比首次突破50%。海运方面,拥有覆盖全球的270条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其中专门服务跨境电商的海运快线达30条。陆运方面,中欧班列(深圳)已开通27条稳定的出口线路。作为首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深圳发挥口岸城市的优势,通过优化物流仓储,让跨境电商成为“深圳制造”“深圳品牌”出海的“高速路”。

“深圳企业最早卷国内市场,后来发现国内市场越来越卷了,很快转向全球市场,跨境电商比全国其他城市更快一步。深圳外贸始终屹立不倒,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大量的进出口通过跨境电商的形式流向国际市场。”深圳一位从事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这一切都源于政府的系列改革,为跨境电商提供了创新土壤。引导跨境电商企业“阳光化”转型,支持跨境电商企业打造自有品牌,开展境内物流仓储,在全国首创“跨境电商保”……深圳外贸新业态呈现多元化融合态势。跨境电商、保税维修、海外仓等新模式加快落地,为深圳外贸孕育了强劲动能。深圳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深圳率先构建一套以“阳光化合规”为核心的跨境电商全链条政策体系,该体系以“关、汇、税、贷、保”为突破口,形成全链条阳光化路径。

据了解,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AI终端、储能电风扇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通过这些新渠道快速进入海外市场,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形成特色化的出口集群。借助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出口模式,自主品牌在全球市场“开枝散叶”。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王振认为,深圳跨境电商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已形成以跨境电子商务卖家、独立站、制造商、物流服务商和海外营销服务机构为主的全产业链条,并集聚一批跨境电商头部企业,实现跨境电商“购—展—售—退”的全业态发展。

《财经智库》到前海综合保税区调研,看到一些跨境电商企业纷纷在前海的体验店“直播带货”,一片忙碌。这里,跨境包裹分拣线24小时高效流转。在深圳湾科技园,跨境支付平台每秒处理千笔订单;盐田国际码头“跨境电商海运快线”以15分钟一艘的频率装卸集装箱;位于坂田的数字贸易港AI客服系统用18种语言对接全球客商……深圳跨境电商积厚成势、各领千秋。深圳跨境电商综试区连续三年评估,稳居国家“成效明显”第一档。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外贸基础和产业优势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相互加持。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枢纽”,深圳跨境电商找到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新路径。

外贸体制改革创新当先

深圳民营企业占据外贸主体“C位”,这是深圳作为外贸大市的又一密码。

截至2024年,深圳民营企业总数已达262.3万户,有进出口实绩企业数量近4.7万家,企业数量占比近九成,合计进出口3.16万亿元,占同期深圳进出口总值的70.1%。

民营企业家们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对市场环境最为敏感,对当地的政策环境、服务水平感触最深。“深圳是常新的”。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正是深圳血脉中的创新精神,激励了民营企业的不断聚集,也激励他们不断尝试外贸新业态。

持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一环。推进通关、税务、金融等监管创新,加速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在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搭建基地、开辟通道、建设枢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龙岗区商务局局长彭程表示,龙岗区主要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进行制度型开放,寻求与国际标准接轨,在制度改革层面释放外贸新优势。

据了解,深圳市商务局先后出台“24条”“45条”稳外贸重点任务清单,联合深圳海关、深圳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建立外贸促进服务机制,成立工作站,专门为进出口企业排忧解难。同时,金融、税务、外汇等部门加强协作,加大支持稳外贸工作。

例如,“保税+全球中心仓”“MCC前海”“跨境电商一般出口”等制度创新在前海湾保税港区落地;“深化国际航行船舶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在前海成立了国际船舶登记中心的筹备机构。

调研了解,深圳市主要从四个方面推动外贸创新体制机制的变革:一是出台政策引导,促进内外贸一体化;二是强化产业扶持支撑,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三是加强新动能培育,探索“制造业出口+物流综合服务”;四是优化营商环境,争取实现跨境贸易链接全球。推动从“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完善便利人员流动配套机制”三方面举措,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圳将打好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具体来看,将深入实施自贸区提升战略,全面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还将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开展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完善吸引和利用外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外资准入政策措施和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任务等。

然而,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城市,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局,深圳外贸仍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

深圳市商务局负责人表示,深圳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在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对接、衔接、落地、测试方面,包括现在CPTPP的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衔接,无论是前海还是河套,需要尽快先行先试。同时,面对关税战,亟待未雨绸缪,思考如何开拓新兴市场,培养拓展国际资源。如何培育出像日本三井住友、伊藤忠、三菱那样的跨国公司,做好大宗贸易、工业原材料进出口贸易。

下一步,做大做强外贸进出口,深圳亟待突围。第一,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以技术创新引领“深圳制造”深入渗透全球价值链。全面实现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第二,以制度型开放,拓展经贸合作新空间。推动深圳对外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在全面参与全球经贸规则的同时,更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第三,全球布局制造业链条,打造面向世界的跨国公司。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价值出海”转变。第四,用好大湾区、深港合作的政策优势,通过“四链融合”,带动整个大湾区外贸能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