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产业升级再突围之路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王昊 编辑 | 张燕冬  

2025年08月18日 12:00  

本文5627字,约8分钟

深圳凭借其敢闯敢试的精神和不断创新的动力,持续锐意进取、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产业创新发展之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之际,深圳产业创新发展之路又走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唯有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方能蹚出一条深圳产业升级再突围之路,助力深圳在激烈的全球城市竞争中勇夺新高点、展现新作为

深圳大疆旗舰店。图/视觉中国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经济特区,其产业创新发展历程堪称一部浓缩的中国经济转型史。从早期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加工贸易到如今迈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深圳的每一步都体现了其独特的创新基因和战略眼光。近年来,深圳市经济增长与产业创新发展的势头依然强劲。2024年,深圳GDP(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8万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4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蝉联全国“双第一”,成为我国首个产值5万亿级工业大市。

与此同时,低空经济、具身智能等新产业、新赛道不断涌现并发展壮大,成为深圳亮丽的产业名片。不可否认的是,深圳取得目前的发展成绩,离不开改革开放之后不断积累的产业基础与创新经验。在世界经济与产业技术加速变革、加剧竞争的当下,深圳更需要认真梳理过去成功经验,结合当下改革再出发的任务目标,探析未来创新发展之路。

从重大事件、重要政策等维度梳理深圳产业创新发展的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演进阶段。

抢抓改革开放机遇,奠定产业发展基础:劳动密集型产业驱动(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上半段)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此也开启了深圳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众所周知,深圳的产业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模式,其核心可概括为“两头在外”(原料和市场在外,生产在内)。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深圳凭借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这一阶段,深圳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是中央“自上而下”推动改革探索以及深圳“自下而上”主动积极作为相结合的结果。1978年7月,国务院颁布《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允许试行“三来一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赋予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彼时的宝安县充分发挥毗邻港澳、华侨众多、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发展“三来一补”贸易,对后来深圳经济的起步和跨越式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78年12月,深圳首家“三来一补”企业——石岩上屋热线圈厂设立于此。此后,深圳引进“三来一补”企业的步伐大大加快。资料显示,1994年,深圳“三来一补”企业数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累计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48%,出口总额、就业人数、工缴费结汇均占全省的40%左右。

这充分说明,在特区经济发展初期,“三来一补”贸易为深圳带来了“第一桶金”,是深圳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支柱,也为全市经济规模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坚强支撑。1980年深圳GDP仅2.7亿元,1995年增至796亿元(年均增速35%以上),经济规模15年增长近300倍。

虽然这个阶段深圳产业结构以服装、玩具、电子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形成“前店后厂”模式(香港接单、深圳生产),但也在积极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如20世纪90年代初深圳就提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发展口号,华为、中兴、长城计算机等企业也是这个时间段起步发展。90年代后期,华强北电子市场崛起,成为全球电子产品重要集散地,奠定了深圳“硬件之都”的基础。

未雨绸缪、主动转型,夯实创新发展的根基:高科技产业创新驱动(20世纪90年代后期-2010年)

回顾历史可以说,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深圳采用的是主动转型而非被动转型的方式,不是要等到产业败象已露或衰落已成定局时转,而是在该产业仍兴旺时就着手部署升级转型,布局新的替代产业。

比如,早在1996年,深圳就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三个一批战略”(一批重点产业、一批大型企业、一批名牌产品),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扶持华为、中兴等26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19个创名牌高新技术产品。这是深圳市第一个系统性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为日后高科技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面临全球产业化竞争不断加剧,以及“三来一补”发展模式面临的资源环境成本约束日趋紧张,深圳主动转型、喊出“自主创新”口号,产业发展模式开始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深圳外向型经济模式面临着严峻挑战。基于此,深圳加快启动新兴产业布局,2009年正式出台实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未来产业的专项规划和配套政策。在这个阶段,深圳经济结构发生质变,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2000年的1064亿元增至2010年的10176亿元,增长近10倍。与此同时,深圳产业创新成果爆发,2009年深圳国内专利申请量达4.2万件,是2000年的10倍;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竞相涌现,华为发展成为全球通信设备龙头,腾讯、大疆等一批创新企业加速崛起;产业创新全球影响力初显,2008年深圳被《经济学人》评为“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市”之一。

在这一时期,深圳更加注重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在创新资源导入、政策资金扶持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比如,引进高校资源,建立深圳大学城、筹建南方科技大学,与清华、北大等合作设立研究院;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如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深创投、达晨财智等机构活跃,2009年深圳VC/PE机构数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开通创业板,为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首批28家上市企业中7家来自深圳。

21世纪头十年,深圳通过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已摆脱对代工经济的依赖,实现了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这些成绩证明了政策引导、企业创新、金融支撑三者协同的有效性,奠定了深圳全球科创枢纽雏形,为日后孵化大疆、比亚迪、华大基因等世界级企业铺平了道路。

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原始创新能力驱动(2010年至今)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深圳面临的产业外迁压力不断加大,自身也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在此阶段,广东省通过实施“腾笼换鸟”战略,提出“转移—转型—升级”产业发展策略。深圳越来越意识到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化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力度布局基础科学和大科学装置,为全市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原始动力,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逐步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策源地。

自2010年开始,深圳大力培育和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等,以光明科学城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如鹏城云脑Ⅲ、自由电子激光、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吸引诺贝尔奖科学家组建实验室,加大与国内外高校合作办学的力度,在全球布局创新中心,创设了全国首只规模达百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配套和支撑。深圳正加速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向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迈进。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深圳创新发展成效日益显著,呈现出“经济质量高、创新浓度强、企业活力足”的特点。从宏观数据来看,至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5%(2015年仅30%);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R&D)经费超2236.61亿元,占GDP比重6.46%(高于全国2.6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全国第一;科技企业矩阵式发展特征明显,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5万家(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有效期内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25家(全国城市第二)、科技型上市企业超600家(总市值超15万亿元)。从领军企业来看,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迈瑞等一批“顶天立地”的科技领军企业仍在不断提升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汇川技术、拓竹科技、瑞华泰、长盈精密、深南电路、惠科股份等一批实力强劲的黑科技企业也在加速涌现。从创新成果来看,大疆重新定义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80%。影石创新全景相机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65%,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一,体现了深圳从“跟随”到“定义”的转变。传音手机、高巨创新无人机、洲明科技的可编程LED显示屏、时空壶的同传耳机、肯綮科技的外骨骼机器人等爆款产品享誉全球。从技术突破来看,集中攻关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华为昇腾910C算力已接近英伟达H100的80%,ECMO、核磁共振设备实现国产替代并投入使用,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原生鸿蒙系统正式商用,生态设备超10亿台。

当下,深圳在机器人、低空经济、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生态优势,这背后离不开深圳近年来持续打造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也为深圳未来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是当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无人区”(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并无现成路径可模仿,唯有加大原始创新突破,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开放以及生态体系支撑等手段,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催生一批新质生产力,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继续保持深圳蓬勃向上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势头。

改革再出发谱写深圳产业创新发展新篇章

改革开放这45年间,深圳在努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固然很多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比如深圳重视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的平衡。在创新氛围浓厚的深圳,科技创新有“六个90%”的显著特点,有效地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府则通过政策引导(如“20+8”产业集群规划)和基础设施投入(如大科学装置等),弥补市场在基础研究领域的不足。与此同时,深圳注重跟踪市场与宏观政策情况,滚动更新、适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如根据DeepSeek推出后大模型开源及其应用门槛降低的新情况,出台《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今年全国两会提出“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深圳也及时出台《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此外,政府的政策创新力度也一直引领全国。比如1987年首创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政策,出台《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任正非就是在这个时期正式创办华为,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企业。还有在培育新能源汽车行业过程中,深圳在全国率先把公交车、出租车市场完全让渡给新能源汽车,是全球超大型城市中首个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全面电动化的城市。

深圳重视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深圳的“华强北文化”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使其成为全球创客的聚集地。华强北文化的形成,离不开高度密集的创新要素聚集,使得电子产品从创意到量产周期极短,体现了深圳“快速试错、快速迭代”的特色。同时,深圳重视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如徐扬生、颜宁等),提升科学品位和创新能力。

深圳的发展历史表明:创新需要长期主义,从“三来一补”到基础科学布局,深圳用45年时间完成三级跳;生态体系优于单点突破,只有构建“企业+高校+政府”的创新共同体,才能持续突破。开放是创新的灵魂,深圳的未来,取决于能否继续吸引“最伟大的灵魂”在此碰撞。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站在特区建立45周年这个新的时间节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格局,深圳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荣使命,需要居安思危、审时度势、不断进取,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发展机遇,增强以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驱动,秉承“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硬科技和前沿技术领域持续深耕发力。

深圳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入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深圳的故事,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成长史,更是中国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缩影。下一个45年,深圳能否继续成为全球创新的策源地,答案或许就藏在今天的布局与坚持中。

(作者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