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高负债、高杠杆、高周转”模式,房地产市场仍在深度调整中,整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债务压力。据克而瑞统计数据,2025年到期债务规模预计达5275亿元,高于2024年的4829亿元,如何提高偿债能力,保障现金流安全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从债务化解路径来看,头部房企正利用经营性物业贷、REITs、可转债等长周期、低息工具替换高成本信用债,将平均融资利率普遍压至3%左右。这一趋势在近日多家房企发布的2025年中期财报中得以体现:龙湖净负债率控制在51%,平均融资成本3.58%;华润、中海、招商蛇口融资成本均低于2.9%,短债占比持续压缩;绿城现金可覆盖一年到期债务2.9倍,短债比例下降6.8%;保利发展手持现金逾1385亿元,并发行首单现金类定向可转债,成本仅2.32%,创行业新低,三年以上有息负债占比提升至42.8%。
除了主动优化债务结构,在告别“三高”模式后,转型“开发+运营+服务”已成为行业共识。目前,越来越多房企依靠商业运营、物业服务、长租公寓等业务,获取持续稳定的现金流,降低对单一开发销售模式的依赖。龙湖,万科、华润等均在持续加码商业、长租公寓及物业管理板块。
在业内看来,这一战略转变不仅有助于缓解短期偿债压力,更关乎企业长远发展,开发业务回款与经营性业务收入形成协同效应,既为债务化解提供了更多元的资金支持,也为推动行业向更均衡、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管齐下推动市场止跌回稳
多年来,房地产企业的债务结构呈现债务规模大、债务成本高、短债占比高等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源于多方面因素。“三道红线”融资新规与银行涉房贷款集中度管理政策的同步落地,叠加预售资金监管趋严,使得长期以来依赖高杠杆、高周转的房地产行业运营模式瞬间失灵,导致债务危机集中爆发。目前,境内信用债、海外美元债、银行贷款等诸多债务叠加,进一步推高短期债务比例,对房企现金流构成严峻考验。
以往房企靠卖房“回血”,然而受市场下行、行业风险出清影响,房企地产开发业务结算规模普遍下降,导致企业的现金流进一步受限。与此同时,土地市场也表现平淡,种种因素叠加进一步限制了房企的现金流生成能力,使得偿债压力更加突出,行业洗牌加速。
据统计,2025年1-8月,TOP100房企销售总额为23270.5亿元,同比下降13.3%,降幅与1-7月持平;在出险方面,截至2025年8月,共计77家房企出现债务违约情况。此外,2022年至今,已有27家上市房企被动退市。
面对行业困境,政策端持续加码以稳定市场预期、化解债务风险。今年上半年多项措施陆续出台。1月,金融监管总局确认2024年“白名单”项目贷款已超5万亿元、不良资产处置逾3万亿元;2月央行等五部门重申对民企“一视同仁”增加信贷,为后续资金流入打开闸门,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专项债券额度提高至4.4万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同月,两部分发文推动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助力市场稳定。
二季度支持政策进一步加码。5月“白名单”贷款审批额已攀升至6.7万亿元,覆盖项目数量和授信额度均显著扩容;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全国已供土地和在建项目全面摸底,进一步优化现有政策,提升政策实施的系统性有效性,多管齐下稳定预期、激活需求、优化供给、化解风险,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事实上,在债务集中到期、融资陷入困境、销售市场持续低迷及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等背景下,未来部分房企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偿债压力。在业内看来,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和企业自身调整深化,房地产行业正逐步走向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然而,化债过程仍然漫长,行业复苏需要政策、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系统性风险化解和深度转型,房地产行业才能真正实现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
债务结构持续优化
2025年上半年,面对新一轮偿债高峰的临近,头部房地产企业选择了主动出击,通过优化债务结构、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积极应对,力求缓解资金压力。
最受关注的莫过于美元债市场时隔两年多的正式破冰。今年2月18日,绿城中国率先迈出步伐,公告发行1.5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定为8.45%,为行业海外融资重启探路;6月,新城发展接力跟进,成功发行3亿美元境外债券,成为近三年来首家重返境外资本市场融资的民营房企,
与此同时,随着行业转型进程的加速,房企融资渠道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鲜明趋势,经营性物业贷、REITs等工具逐渐成为头部企业融资组合中的常规选项。
目前来看,REITs与股权合作成为盘活存量资产的重要渠道。华润置地明确表示,未来3-5年REITs规模目标300亿-500亿元,其中青岛首单100亿元已启动;中海、越秀、建发也陆续将产业园、物流园装入Pre-REITs基金,提前回笼资本金。
除此之外,多家房企还通过提前赎回、增强现金储备的方式确保实现安全发展。这其中,保利、中海、龙湖年内到期债券已全部兑付或提前赎回。其中,龙湖以正向经营性现金流主动压降负债,始终保证如期或提前兑付,是行业内为数不多即将穿越债务周期的房企。
据龙湖管理层透露,自2022年中期开始,龙湖开始提前踩刹车、降负债,提出通过经营性现金流压降负债,在2023年又提出用经营性物业贷置换信用债,经过三年的时间,龙湖已经降了有息负债400亿。截至目前,龙湖年内已全额兑付101亿元境内信用债和35亿元中债增信债券,2025年内无到期国内债券,年底85亿元海外银团已提前偿付10亿元,剩余将分期偿还。
得益于良好的降债策略,今年上半年,龙湖核心数据表现稳健。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期末,龙湖有息负债总额为1698亿元,剔除预收款后资产负债率降至56%,净负债率51%,剔除预售监管资金后短现金短债倍数超一倍。在融资方面,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58%,平均合同借贷年期拉长至近11年。
对于龙湖的业绩表现,美银、中金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一致指出,龙湖正通过有序降债持续增强资产负债表。预计在2025年有息负债降至1450亿元左右,其中约1000亿元将转为期限更长、结构更稳的经营性物业贷及长租贷,信用融资占比进一步压降;2026年起,地产开发波动对公司的影响将显著减弱。与此同时,销售回款、运营与服务业务的持续性收入共同构筑现金流护城河,使龙湖财务安全性再获夯实,并将优化债务结构与现金流管理列为长期战略重心。
加速转型提升抗风险能力
去化债只能解决活下去,要真正实现稳健发展,房企必须让现金流从依赖外部输血的模式转向能够自我造血。从2025年中报不难看出,房企正在从开发业务和经营转型两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今年以来,政策端持续鼓励房地产行业进行品质提升。3月,全国两会首次将好房子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同步纳入《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为住宅品质升级打开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通道。5月,住建部牵头发布的新版《住宅项目规范》(GB 50368-2025)正式施行,以条文形式将层高等量化指标固定下来。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提出“在规划、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首次将“好房子”与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并列,上升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多家房企推出高品质产品线,通过提升产品力实现单盘溢价。中海、绿城、保利、华润、龙湖等纷纷加码,通过发布“好房子”产品,升级产品体系、战略合作签约、业主活动等多种形式积极响应政策。
除了做好原有的开发业务,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在企业的经营逻辑。目前,各大地产企业正在加速向运营、服务方向转型,以保障现金流的健康度,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例如龙湖、华润、保利、越秀便重点布局了商业、长租、代建、物管等业务。
随着商业端的改造升级以及物业端调整聚焦增值业务等,上半年龙湖的运营和服务业务表现稳健。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龙湖运营业务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 2.5%,毛利率75%以上,其中商业投资航道表现突出,商场营业额和客流增长,租金收入增长4.9%至55亿元,出租率97%;服务业务收入63亿元,同比微增,其中,物业管理业务收入55.3亿元,在管面积约4亿方,智慧营造业务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超60%。
展望下半年,龙湖管理层表示,将开业约10座商场,其中7座为重资产,3 座为轻资产。同时,继续优化资产结构,出清经营较弱项目,此外,提升服务质量和小区品质,聚焦重点城市、有护城河业务和战略客户,通过数字化平台提升运营效率。
中房研协分析认为,在债务集中到期、融资陷入困境、销售市场持续低迷及宏观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等背景下,未来部分房企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偿债压力,房企必须通过“短期应急”和“长期转型”相结合,减少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