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推进“全球能源循环计划”落地 半数电池有望告别原矿开采

2025年09月11日 20:47  

本文1636字,约2分钟

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但动力电池回收仍面临回收率低、产业链协同不足等瓶颈,如何加速汽车行业绿色转型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近日,德国慕尼黑国际汽车展举办,主机厂、产业链相关企业纷纷表示,将推动“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向规模化落地。

据了解,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是首个由中国电池企业牵头推动的全球性循环倡议,目的在于建立融合产业链企业、政策制定者与社会组织的协同网络。该项目计划在未来20年内,推动全球50%的动力电池生产不再依赖原矿开采。

宁德时代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蒋理在全球电池循环经济高端论坛上指出,电池行业应当“为循环而生”。实现电池循环经济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需构建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系统化协作机制,推动知识共享与价值链整合。

蒋理表示:“必须在电池设计前端系统融入循环理念,通过材料创新、可拆卸结构和数字化追溯等技术,结合商业模式重构,最大化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全球能源循环计划致力于打造国际协同平台,逐步建立统一标准、透明数据和多方参与的循环生态。”

动力电池回收困境背后,与标准缺失、经济性不足、技术路线尚未统一等因素不无关系。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但动力电池回收却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将突破120万吨。放眼全球,电池回收现状却不容乐观。澳大利亚每年产生3300吨废弃锂离子电池,但回收率仅有2%;美国回收率也低于5%。

这些含有大量有价值金属的废弃电池绝大多数最终进入了填埋场,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带来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但如果处置得当,它们就是富含镍、钴、锂的“城市矿山”。

市场普遍认为,技术瓶颈是导致电池回收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全产业链都应当意识到,单纯依靠技术突破并不足以系统性地解决问题,必须从政策机制、商业模式和产业链协同等多个维度共同推进。

梅赛德斯-奔驰循环经济负责人Jens Rubi指出,供应链合作机制仍需深化,尤其在质量责任界定、供应链合规管理及区域化布局等方面需创新合作模式。他表示:“我们需要建立更加透明的责任分担机制和更灵活的区域化回收网络,以应对不同市场对电池回收的法规要求和商业环境差异。”

巴斯夫电池材料业务部总裁Daniel Schönfelder和宝马Catena-X项目负责人Oliver Ganser同样认为,电池护照和Catena-X数据生态系统是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的关键基础,能够显著提升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与回收效率。Schönfelder补充道:“通过数字化工具,我们可以准确获取电池的健康状态和历史数据,从而为每一块退役电池找到最适合的二次应用或回收处理方案。”

欧洲电池联盟总经理Emma Nerenheim、基准矿物情报机构(BMI)分析师Zoe Zhang则表示,欧盟《新电池法》实施的强制性回收比例和碳足迹要求已为行业设定明确路径,但规模化循环体系仍需依托可持续商业模式与绿色金融工具的创新。Nerenheim特别强调:“政策法规只是基础,真正推动变革的是能够创造经济价值的商业模式和投资机制。我们需要设计出能够让原材料价值在循环体系中持续保留的经济模型。”

全球电池联盟执行董事Inga Petersen表示:“推动‘循环能力’成为资本市场可定价的绿色资产,是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的关键。‘电池护照’正在成为此类金融创新的底层支撑。”

在业内看来,随着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回收已经成为关系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全球协作的循环经济体系,不仅能够减少对原始矿产资源的依赖,降低环境影响,还能创造新的经济价值和就业机会,真正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提升。

(《财经》新媒体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