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加速入场债市“科技板”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研究员 程维妙 记者 | 陈洪杰 编辑 | 张颖馨  

2025年09月15日 12:00  

本文3472字,约5分钟

科创债融资主体扩容,银行跑步“进场”。《财经》据中国货币网公告统计,截至9月8日,已有31家银行发行的科创债上市流通,大多数为三年期和五年期

科技创新加速的同时,市场对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融资工具需求亦不断上升。图/IC

从春晚机器人到DeepSeek、从无人驾驶到脑机接口等,科技创新近年频频破圈。创新加速的同时,市场对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融资工具需求亦不断上升。

债市“科技板”应运而生。今年5月7日,债市“科技板”上线,5月9日的一场集中路演活动拉开火热的发债大幕。一位在场的金融机构人士透露,“一直在复核单子,工作到很晚才结束。”

目前,债市“科技板”已逾百日,科创债发行规模持续放量。Wind(万得)数据显示,5月9日至9月7日,全市场已发行833只科创债,发行规模超1.02万亿元。

作为此次科创债融资主体扩容后的发行新军,银行跑步“进场”。《财经》据中国货币网公告统计,截至9月8日,已有31家银行发行的科创债上市流通,大多数为三年期和五年期。

“科创债利率比银行同期发的普通金融债低一些,主要是政策鼓励,多路资金进入。银行以相对低的成本募资后,再以贷款、债券投资等形式支持科创企业。”一位固收分析师向《财经》表示。

除了发行科创债,银行还以承销商或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一家上市城商行科技金融部人士透露,该行承销的一只企业科创债,期限一年,票面利率2.1%,低于该行科创贷款最低利率。

另有发债企业在公告中称,科创债利率创其“发行债券以来同期限最低”。可以看到,科创债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此前,融资成本过高是制约科创企业融资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过现在发科创债的仍多以比较有规模的企业为主。”上述银行人士称。与此同时,目前发行的科创债集中在中短期期限,与科创企业需要的“长钱”期限错配问题尚待解决,市场期待更多主体、更长资金入场。

银行加速进场,利率从1.17%到1.95%

当前中国债市规模已超过18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债券具有期限长、条款灵活、资金来源稳定等优势,与科创领域的资金需求特征天然适配。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在债券市场创新设立“科技板”;随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下称“证监会”)于5月7日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有关事宜的公告》,通过畅通融资渠道、优化资金投向等举措,促进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此次出台的相关政策也被称为“科创债新政”。

事实上,科创债相关政策最早可追溯到2021年。当年3月,沪深交易所启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试点工作,在“前身”双创债框架下引导优质企业发行科创用途公司债券;2022年5月,沪深交易所发布相关指引,标志着科创债正式落地。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今年3月全国两会经济主题记者会上提到,科创债累计发行规模达到1.2万亿元。

此次科创债相关机制全面升级,除了创新风险分担机制、创新信用评级体系、简化信息披露等,重要变化之一就是融资主体范围拓宽,重点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股权投资机构三类主体发行科创债。

作为扩容后的发行主体新军,商业银行纷纷抢筹。《财经》据中国货币网统计,截至9月8日,已有31家银行发行的科创债上市流通,发行规模约2500亿元。

其中,大中型银行发行规模相对偏高。六大国有银行合计发行1150亿元;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浙商银行、华夏银行、渤海银行六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合计发行550亿元。地方性银行发行规模虽相对较小,但入场数量持续增加。发行科创债的城商行数量从新政首月的五家增至近20家,亦有农商行在列。

“中小银行加速入场,主要驱动因素包括负债成本优化,科创债利率较普通债利率更低,帮助中小银行降低融资成本。另外,中小银行依托地缘优势深耕本地科创企业,发行规模虽小但精准匹配区域产业需求。”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称,科创债纳入金融机构科技金融服务质效评估,进一步推动银行加大布局力度。

期限和利率方面,目前银行发行的科创债多为3年期和5年期,票面利率从1.17%到1.95%,主要集中在1.65%-1.85%。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政落地首月,银行发行的科创债利率主要集中在1.65%-1.67%,虽后续利率有所回升,但仍低于政策落地前(今年1月-4月)科创债的加权平均票面利率,显示出政策对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的积极作用。

多家银行普遍表示,募集资金将通过贷款、债券、基金投资等多种途径,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业务。

例如发行规模最高(300亿元)的建行称,募集资金将精准投向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新兴企业,最大程度发挥金融促进科技创新、撬动实体发展的杠杆效应;上海银行则表示,将借助科创债券发行这一契机,持续深化科创金融体系建设,优化“科创债券承销-股权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为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活水。

多路资本积极配置,发行主体待拓宽

除了发行科创债,银行还以承销商或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其中。

从部分银行公告来看,例如农行承销了新希望、京东方、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等六家机构的首批科创债,建行作为主承销商助力上海国盛(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35亿元科创债,交行承销了上海新微科技集团、通威股份等多家机构的科创债,光大银行则主承销科大讯飞、吉利控股等七单科创债。

银行理财子公司则是积极参与科创债投资。工银理财、交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光大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均已参与银行间市场科创债的投资,募集资金流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电子信息、高端制造等科技创新领域。此外,配债“大户”险资也积极参与科创债申购。

“多路资本入场带动科创债市场流动性提升,可以看到不少债券的认购倍数都在2倍-5倍,还有超过7倍的。”前述固收分析师称。

这背后是政策鼓励的原因。此次新政提出,各类金融机构、资管机构、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养老金等均可参与投资科技创新债券。同时,鼓励创设科技创新债券指数,以及开发与相关指数挂钩的金融产品。

不过,债市“科技板”要进一步发展,尚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就是期限错配。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往往需要五年到十年甚至更久,相应需要“长钱”支持,但目前发行的科创债多集中在一年到五年中短期期限,长期资金的投资参与度也相对有限。

“耐心资本需要政策引导,比如对持有科创债超过一定期限的投资者,给他们一些税收优惠,以此促进耐心资本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做产品创新,比如推出十年以上可续期的科创债,来匹配那些长期的科技项目融资需求。”中诚信国际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谭畅提出建议。

另一个市场讨论较多的话题是发行主体的进一步拓宽。此前,债券发行主体以央国企或AAA、AA+高评级的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大量中小民营企业因规模较小、业绩波动相对较大、缺乏有效担保物等因素,常被排除在发债主体之外。

5月7日以来新发科创债发行人的结构已有所优化,央国企科创债的比重下降至81.18%,民企科创债的比重则上升至13.26%,民企科创企业融资可得性增强。

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建议,针对民营科创企业普遍缺乏有效担保物的问题,可以引入政策性担保机构和信用缓释工具。例如可通过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方式,有效降低债券违约风险。

当前,已有科创债信用衍生品落地。浦发银行首笔以科技型企业发行的科创债为标的信用衍生品交易落地,名义本金3000万元。据悉,在此次交易中,浦发银行作为信用保护卖方,为债券发行主体提供信用风险保护,以信用衍生品增信为债市“科创板”建设增势赋能。

业内人士还指出,对短期内难以在债市获得大规模直接融资资金的中小型民企而言,金融机构及股权投资机构的间接资金是他们获得债市资金支持的重要抓手。

长期以来,券商在股权投资领域更具优势,如今,银行的机会也在增加。“5月新一轮银行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获批,AIC可直接投资科创企业,也可以采用股权加债券联动的业务模式,在股权投资的同时配以一定的债券投资,既能满足企业不同阶段资金需求,同时也能降低自身投资风险。”中诚信国际金融机构评级副总监孟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