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在县域:进乡村,下田野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吴霏 编辑 | 张静  

2025年09月15日 12:00  

本文3786字,约5分钟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最朴实的底色,它们的梦想故事让人动容,而要让它们走得更稳更远,离不开真金白银的资金支持和有温度的金融普惠服务

白昼人流不息,夜幕霓虹闪烁;晨曦麦浪翻涌,暮色炊烟袅袅。这是我们熟悉的城市与乡镇,亦是希望和梦想所在。

城市里,龙头企业作为行业标杆通常被置于聚光灯下,它们引领着产业升级,也维系着万千家庭生计。

但在聚光灯外,写字楼下的便利店、社区周边的快递站、田野间的种植户、新农人创立的家庭农场、小镇街边的小吃摊……这些遍布城市与乡村的中小微市场主体,其后都承载着一个个微小梦想。它们是广袤中国的“烟火气”,是让经济活起来的“毛细血管”,是乡村全面振兴过程需要守护的“点点光芒”。

分期乐普惠客户经理在县域门店为用户解决资金难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囿于多重因素,金融服务无法惠及这些平凡主体。

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包括乐信旗下分期乐普惠在内的平台,以传统金融体系“补位者”的角色,凭借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在让市场看到服务县域客群可行性的同时,也让更多扎根在县域的微小梦想渐次落地。

市场人士认为,作为数字金融的一种重要实践路径,数字科技平台通过将技术与资源优势相结合,有效扩展了普惠金融的可及性与可持续性。

向上生长,小微新一跃

今年刚开春不久的一个午后,在安徽省灵璧县的一个葡萄园里,种植户汪郁突然收到肥料供应商的催款通知。他没有过多考虑,直接联系到分期乐普惠的客户经理,10分钟左右便得到了一笔小额贷款。

这不是汪郁第一次接触分期乐普惠。数年前,返乡创业的汪郁想要扩大家中葡萄园种植规模,但随之而来的大额资金缺口让他犯了难。“从施肥打药、整枝修剪到套袋采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力。最忙的几个月,每天要雇几十个工人,光工资支出一天就好几千。”汪郁说,还有土地流转、肥料农药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支出。

“审批门槛高不高”“多久能放款”“能贷出多少资金”……带着这些疑问,汪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朋友提供的分期乐普惠工作人员电话号码。

出乎汪郁意料,接通电话后不到一个小时,分期乐普惠灵璧门店的客户经理迅速带着平板电脑等,出现在了葡萄园里。

“最终,从申请到放款,仅仅十来分钟,20万元贷款就到了我的账户上。”忆及首次与分期乐普惠打交道,汪郁至今记忆犹新。这笔资金帮他解了燃眉之急:在迅速支付土地流转费、工人工资和农药化肥费用后,葡萄园里的阳光玫瑰、妮娜皇后等优质品种得以顺利开花、坐果,直至成熟上市。

按照当下的市场行情,汪郁初步预估,今年葡萄园的利润非常可观。这些年,正是因为分期乐普惠的全力帮助,汪郁返乡创业种植葡萄的梦想才得以落地生根,葡萄园从最初的十余亩大小,发展至如今的近百亩规模。

而这,也仅仅是分期乐普惠服务小微、小小微企业的一个缩影。同样是在灵璧县,粮食种植户李一全通过分期乐普惠的20万元贷款扩大了种植规模;粮食收购商贩刘小虎用17万元贷款更新了设备,提高了粮食收储效率和质量,让农户获得更多收益;“格拉条”小摊贩戚雪则用15万元贷款顺利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

类似的故事,亦在全国多地上演,通过分期乐普惠,“汪郁们”向市场生动演绎着小小微经济体如何逐梦而行、向阳而生,微小梦想如何在田野间聚光成炬。

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奋斗,为中国经济提供了磅礴的发展动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已超过53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贡献全国60%以上的税收和GDP。与此同时,个体工商户总量从1979年恢复登记管理时的不足1万户,增长至2025年一季度的1.11亿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

也正如此,通过支持中小微、小小微发展,促进社会就业,畅通经济微循环,这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此,近年来,乐信通过分期乐普惠将业务深入低线城市产业带,全力服务产业小微、个体工商户等客群。

2024年4月,乐信推出“相信锋芒·助力拼搏”计划,在广东、浙江、陕西、河北等省份深度落地,并有效助力揭阳玉石、嘉兴羽绒服、陕北煤运、邯郸养殖等多个产业集群中的小微企业发展。

同年12月,分期乐普惠正式启动县域项目“相信微小梦想”计划,计划链接超100亿元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小微、小小微产业。据乐信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分期乐普惠“相信微小梦想”计划累计在30个省区市的330多个县市落地,季度内链接贷款金额46.9亿元。

这些围绕小微、小小微发展的“计划”背后,乐信有着这样的感性考量:希望每一个有微小梦想的小微、小小微,都能够不要只“梦”,还要敢“想”。乐信相信,再小的企业也有梦想,勇于拼搏、奋力生长的小微企业,是中国社会的中坚与希望;每一份微小的梦想,亦会成就中国经济未来的伟大梦想。

步履不停,成果渐显。通过持续加大在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端的资金投入,如今,分期乐普惠业务已拥有覆盖30个省份、100座城市、超2000名线下直营获客团队,累计为超过80万小微、个体工商户提供金融服务,交易额超过600亿元。

始于微末,如何向下扎根

提及为何选择分期乐普惠,包括汪郁在内的不少小微企业主均给出一个关键字:快。

“传统金融机构放款时间相对较长,从申请到放款有时会需一个月左右,这会导致错过农时。”汪郁说。另有多名个体户以及小微、小小微经营者都表示,遇到资金紧缺时,更在意能否及时、便捷地拿到足额贷款。

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微企业普遍缺乏融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支持的及时性对于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就变得至关重要。

这正是分期乐普惠的核心优势所在。近年来,分期乐普惠推动“2+2=4”普惠模式积极落地,囊括两大核心能力和两方面核心优势。

其中,两方面核心优势便体现在“服务好”和“放款快”,前者实现客户不用跑腿,分期乐普惠客户经理直接上门服务;后者则是申请流程简便,贷款申请提交审核通过后快速放款,最快可10分钟到账。

小微、小小微以及个体户因为过往的贷款经历,可能会导致其畏惧与金融机构打交道。而分期乐普惠做到24小时内“事事有回应,人人有回应”,通过持续性优化用户服务和体验,为用户创造更多接触优质金融服务的机会,进而消除“信贷羞耻”。

同时,对于小微、小小微企业在获取金融产品时可能会遇到流水、担保等各种不合理、不合适条件的排斥,分期乐普惠便通过做到无固定抵押物、无学历等条件排斥,实现“放款快”。这也正是“汪郁们”的关切所在。

当然,无论是“服务好”还是“放款快”,背后都离不开分期乐普惠两个核心能力的支撑,即“精准的风控识别”和“扎根本地的属地化团队”。

就前者而言,分期乐普惠围绕客户生命周期搭建识别体系,引入主流的行业三方数据、增加细分行业维度数据等,为业务人员提供精准、多维度的“画像”指引,新客识别精度从30%提升到40%以上。

这便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评估排斥难题。长期以来,面对小微企业无财报、无信评、无抵押、数据不完整等情况,受制于成本、风险和收益的结构性不对称,获取金融服务常常面临困难。

“分期乐普惠通过数据建模和自动化操作,结合线下更具透明度和信息交流准确性的非结构化信息,精准定位到有急需资金且符合乐信风控资质的群体,并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更具成本效能的普惠金融服务。”在乐信副总裁杨涛看来,“精准的风控识别”可以帮助解决评估排斥难题,“扎根本地的属地化团队”则通过一对一上门服务有效解决了地理排斥问题。

毋庸置疑,“2+2=4”这一普惠模式,正是分期乐普惠得以持续扎根下沉市场,有效服务小微、小小微客群的关键。

对于未来,乐信副总裁杨涛表示,乐信将依托“2+2”的能力和核心优势,逐步探索出“服务易得,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从而实现从“人找资金”到“资金找人”的模式转换,通过“实体门店+上门服务”双轨模式,打通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

可以看到,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补位者”,包括乐信在内的数字科技公司,正与传统金融机构协同奋进,支撑起更多小微、小小微创业者的梦想。在“探路者”们的深耕求索与笃力前行中,一笔笔普惠贷款有如涓涓细流般疏通着经济的“毛细血管”,让城市的烟火气更旺,也让乡村产业更有奔头。

(文中均为化名;贷款有风险,借款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