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食,从何而去?一颗稻谷变成一粒大米,一粒粒大米汇聚成一袋商品,这条完整的产业链上,加工、储运、营销等环节缺一不可。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无形的普惠金融活水渗入粮食加工各个环节,正以金融之力助推粮谷加工产业转型升级。
“支持大米加工企业收购原粮、升级设备,聚焦痛点精准施策……”中国平安立足本地乡村建设与产业,依托平安银行普惠金融“场景贷”产品,针对粮谷加工企业周期性用款痛点制定专属方案,为粮谷加工产业保驾护航。
作为中国保险业巨头的中国平安,将自身发展嵌入时代的大逻辑之中,以高质量发展为锚,通过科技创新和模式变革来践行金融“五篇大文章”所提出的使命。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中国平安累计投入近10.80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平安保险绿色投资规模1444.82亿元,绿色贷款余额2517.46亿元。2025年上半年,平安绿色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58.36亿元;通过“三村工程”提供乡村产业帮扶资金328.09亿元;MSCI ESG评级提升至AA级,位列“综合保险及经纪”亚太区第一。
关于未来中国平安的发力方向,平安中报致辞中提及“夯实AI技术底座”,实现从“小众低频服务”到“大众普惠服务”的跃迁,让近2.47亿个人客户“省心、省时又省钱”。
普惠金融,正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集中体现。普惠金融的生命力体现在百行千业的蓬勃成长中,大健康、汽车、农业等多领域,无不出现中国平安助力服务实体经济身影。
数据印证了这一逻辑: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不含票据融资)的小微企业(下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97.29万户,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95.24 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8.18亿元,上半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新发放1339.17亿元,同比增长33.6%,不良率控制在合理范围。
在绿色金融领域,平安银行深入布局绿色金融产业化发展,构建绿色金融战略客户经营新模式,持续加大绿色贷款投放力度,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截至2025年上半年,按照有关部门最新的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口径,平安银行绿色贷款余额2517.46亿元。
金融活水,精准助力实体经济
东星斑红火喜庆,肉质鲜美,深受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食客欢迎,是各类宴席上的“硬菜”。数据显示,全国餐桌上10条东星斑,至少7条出自海南的海水养殖。
不过东星斑养殖周期长、成本大,养殖户常常受困于流动资金紧张,因而及时的金融支持,可保障东星斑顺利出鱼。近十年来,平安银行海口分行一直以金融服务支持东星斑海水养殖业发展,2024年12月,更是审批3亿元“海水养殖贷”(场景贷)额度,专项用于支持海水养殖业发展,满足养殖户资金需求。
“我们争取尽快投完3亿元额度,支持海水养殖业发展。”平安银行海口分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张扬如是说。
民惟邦本,利民为本。在普惠金融领域,平安银行积极践行“农业+科技+金融”创新模式,以专业筑牢民生保障根基。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平安银行投放乡村振兴支持资金312.59亿元,累计投放1835.06亿元。未来,平安银行将持续按照《“三农”金融工作通知》中关于“加大金融投入”的要求,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大力践行“五篇大文章”,促进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是驱动新型工业化升级的核心引擎,正因如此,科技金融的战略意义日益凸显。
近期,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对重点产业链及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打造多元化接力型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
为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平安银行为破解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问题,于2024年推出产品“科创贷”,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企业“科技力”为核心,结合产业链数据、科创资质数据等进行授信评估,这种创新方法使企业知识产权、订单、供应链、信用等要素都能成为贷款融资的“加分项”,真正实现“技术变资产、专利变资金”。
截至目前,平安银行科创贷累计放款超60亿元,在全国30个省份为1600多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科技企业覆盖航天科技、现代医疗、新兴材料、广电科技、微生物、新能源等几十个细分领域,既有深入田间地头的养殖车间,也有驶向星辰大海的航天飞船。科创贷不断迭代产品,护航科技企业成长。
当前,平安银行已打造普惠金融产品体系,推出橙业贷、科创贷、橙e贷等产品,为普惠小微客群量身定制产品方案。先后落地海南“海水养殖贷”、珠海“智慧医养贷”、沈阳“粮谷贷”、长春“汽车产链贷”、西安“先进智造贷”这五个特色产品,服务当地特色产业。
在涉农产品方面,平安银行发挥集团化经营和科技优势,联合平安产险、各地农担公司等合作方,通过数据共享、风险共担等方式,开发针对种养殖户产业链、围绕平安银行授信涉农公司户的供应链等三农专属场景贷款产品,建立全行涉农产品地图,支持普惠型涉农贷款投放。
精耕细作,创新绿色金融模式
在钢铁行业流传一句话:“世界钢铁看中国,中国钢铁看河北,河北钢铁看唐山。”某大型钢铁集团作为一家传统的高碳排放企业,面临着极大的环境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困境。
2024年,平安银行为其提供累计12.4亿元的转型金融项目贷款,用于支持其“退城搬迁”绿色转型项目,助力其实现从高碳排放的传统生产模式向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生产模式转型,同时优化企业生产布局,提升其在环保领域的竞争力,为河北省的绿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站在绿色发展的时代潮头,聚焦“双碳”目标达成,中国平安正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级,以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不过,金融机构如何在“化金为绿”、写好绿色产业故事的同时,平衡自身经济效益与绿色发展,是当下很多机构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创立伊始就将可持续发展视为发展战略的中国平安,正以自身的绿色生态建设,解答这道时代命题。
绿色金融躬耕离不开顶层设计擘画。当前,平安银行已将绿色金融提升至全行战略层面,建立由董事会及下设的战略发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为战略层,支持实体经济委员会为管理层,支持实体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及绿色金融工作专班为执行层等,推动绿色金融工作开展。
从模式上来看,针对239家总行级战略客户,平安银行创新绿色金融战略客户经营新模式,横向打通七大绿色产业,叠加债券生态和团体综合金融业务能力,并能够统筹协调全行甚至是集团的各项政策资源和产品服务,牵头全行700个业务团队整合成220个战队,落实“全国做一家”策略,开展“总对总”战略客户经营,解决“四跨”问题。
与此同时,该模式可解决绿色金融中“两个局限”的问题。首先,服务对象局限在当地。分行通常只关注本地企业的本地业务,对企业其他业务情况不甚了解。战略客户部为分行打开全局视角,通过纵向打通、横向复制,帮助分行推动绿色客户家谱和生态圈的立体化服务。
其次,服务能力局限在个人。总行战略客户项目经理不仅可以与分行客户经营一起服务客户,共同推动客户绿色发展,而且还能联动总行相关产品部门,建立总分联合战队,并可通过“战客进平安”“战客授牌”等一系列高层活动,赋能客户经营。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银行发布绿色产业风险政策,持续加强对重点行业及其所属产业链绿色发展趋势的研究,其制定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能源使用、矿业、石油天然气等行业相关的投融资政策,完善并出台了关于光伏、新能源车等绿色产业的风险政策,对相关行业在授信准入时应评估的生态、环境影响风险进行差异化规定,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行业和企业倾斜。同时,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授信,推动钢铁、煤炭行业转型升级,防控信贷风险和环境风险等。
整体而言,中国平安对外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全力支持国家绿色经济转型和产业链升级,推动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对内,中国平安将绿色金融的理念具象化,通过修炼内功,多措并举,降本增效,提升利润。
“四十五载改革浪涌,不忘蛇口来时路。”既利当前,更利长远,中国平安始终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公司发展战略,这是这艘巨轮得以穿越风雨、基业长青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