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苹果、保时捷 雷军首谈小米造车、造芯逻辑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 文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09月26日 18:28  

本文3205字,约5分钟

“果然,五十来岁,正是闯的年纪。”9月25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其个人第六次年度演讲中提及好友陈年从零重启事业时感慨道,而这恰恰也是小米过去五年的写照。设立了高端化目标后,小米近乎重新创业一次。从对标iPhone,到看齐保时捷、特斯拉,近两年手机、汽车行业内的头部企业似乎都被小米当作了追赶的标杆。

在小米创办15周年的节点上,这家被质疑只会营销的企业通过芯片与汽车的进展实现了“逆天改命”。SU7发布、玄戒亮相、YU7创下订单记录,小米的汽车、芯片一度成为现象级热。

这一切,始于2020年的那场深刻反思。

按照雷军所说,彼时小米虽已上市两年、年收入破2000亿并跻身世界500强,却深陷 “行业竞争如大山压顶”“团队疲惫想歇脚”“网上满是‘小米是组装厂’的质疑”的焦虑。为了破局,小米用半年时间开了四五十次复盘会,每次四五个小时追问“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如果重来会怎么做?”最终,小米决定从互联网公司转向硬核科技公司的道路,立下 “未来五年在核心技术投入1000亿元”的目标。

谈芯片 反市场逻辑切入高端化赛道

今年五月,小米自研芯片玄戒O1上市,这款3nm的手机SoC芯片一经亮相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在第六次演讲前,雷军在其个人社交平台账号上发布了一张海报,上面写着“造车的同时,重启芯片‘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哪来的勇气”,海报一经发出就引起了舆论关注。

在第六次年度演讲中,雷军首次深入剖析了2017年澎湃S1芯片受挫的根源。他指出,一个关键的反直觉结论是:自研手机SoC,做中低端完全没机会;只有做最高端,才有一线生机。因为苹果和华为都是从最高端切入。当年的松果电子,不仅在切入点上出现偏差,更在管理与协同上遭遇困境,与手机团队难以形成合力,导致项目最终搁浅。

这一反思直指核心。在智能手机行业,芯片是体验差异化的终极壁垒。小米最爱对标的苹果凭借A系列芯片确保了其iOS生态的流畅与安全,华为则通过麒麟芯片在影像、通信等方面建立了长期优势。这意味着,没有高端自研芯片,手机厂商在性能调度、能效控制和新功能落地深度上将始终受制于人,难以在红海市场中实现真正的突破。

2021年初,小米重启造芯,团队将新项目命名为“玄戒”,寓意庄重的承诺。尽管芯复杂远超当年,但在雷军看来,芯片是小米成功必由之路。

如果现在回看,小米的这一布局正发生在环境变化、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的宏观背景下。不仅小米,OPPO、vivo等头部厂商也曾启动或探索自研芯片,其逻辑都是为了构筑自身的技术护城河,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断供风险和在高端化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然而,自研芯片不仅仅是需要技术,它是一场对资本、技术、耐心、战略、定力等多项素质的考验。如果低估了其长期投入的强度和复杂性,最终一定会在压力下不得不中断项目,这使得小米的坚持在当时看来更像一场豪赌。

据雷军回忆,重启造芯后并非一帆风顺。从小米自身看,2022年小米营收下滑,同时供养造车和造芯两个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内部出现动摇,一度出现“继续干芯片会不会拖垮公司”的质疑。从行业看,芯片技术复杂,自研旗舰SoC需十年投入500亿元,且风险未知。同时,一家手机厂商3000多人的芯片团队一夜解散让小米芯片团队人心惶惶,以为自己也面临同样命运。

根据雷军的讲述,在艰难时刻,有两句话起到了关键作用,得以推动芯片项目继续进行。一句是“假如现在放弃,十年后,我们会为公司账上多出几百亿而庆幸,还是为小米这家公司永远失去芯片业务而后悔?”另一句则是“我们已经输过一次,这一次咬着牙也要坚决干下去。”

2024年5月,3nm工艺的玄戒O1一次回片成功,并于今年5月正式发布,性能达到第一阵营水平。对于芯片的经历,雷军说认为,“难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

市场普遍认为,芯片对于小米的意义在于,能够向市场和投资者证明了其具备攻坚底层核心技术的能力,改变了市场对小米品牌的固有认知,让小米在人车家全生态的竞争中拿到了更关键的入场券。

谈造车 摆脱同质竞争挖掘新需求

近年来,小米无数次强调要发力高端市场。从手机学习苹果、对标苹果、超越苹果的计划不难看出,小米正在摆脱以往的标签,树立更高端的品牌形象。

SU7上市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依然供不应求,第二款车YU7更是创下了车圈预定记录,但在造出车前,谁都没有想过小米真的能从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中杀出来。哪怕在第一款车上市前夕,市场普遍看空小米的造车梦,认为其在强敌环伺的市场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当SU7真车终于出现在公众眼前,并一举卖爆后,一些车企对其进行了复盘。此前,国内头部车企相关人士曾表示,小米造车最为成功的一点是产品定义,抓住了以往很多车企没有捕捉到的市场需求。

如果回溯近几次的汽车发布会,每次雷军都会说对标保时捷、特斯拉。这一点和芯片的思路非常相似,小米选择避开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最惨烈的中低端价格战,在性能、设计和科技感上建立优势。告诉市场,高端电动车还有另一种样子可以呈现。

比如提到SU7,外界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挑战纽北。特别是以往说到纽北,市场普遍想到的都是海外品牌的高端车,小米用最直接的圈速表现让市场意识到,电动车在性能上已达世界顶级水平,为小米汽车的高端化提供了基础。

在雷军在第六次演讲中,雷军也重点讲述了挑战纽北的过程。雷军表示,当2021年宣布造车时,外界普遍认为手机企业造车需从低端切入。小米却反其道而行,直接定位“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面对市场上缺乏合适高性能电机的困境,团队选择自主研发,最终诞生了小米V8S超级电机,同时小米决定自建工厂生产以掌握核心技术。

但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2年5月。ultra性能车项目因资源不足被叫停后,一次线上会议中,有工程师借着酒劲提出:“我们能不能在纽北干翻保时捷?”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重新点燃了团队的激情。

此后,小米团队开始不断争取上纽北赛道的机会。测试过程一波三折,原定两天的包场因大雨全部泡汤,直到2023年10月28日,团队才获得唯一一圈测试机会。就是这短短10分钟,小米汽车创下了首个纪录。2024年4月1日,天气转好,小米汽车仅用4圈就拿下纽北圈速榜总排名第三、量产电动车榜首的成绩,也是从这一次开始,颠覆了市场对小米是“组装厂、没技术”的认识。

谈到现象级产品YU7,雷军则讲述了产品和定价逻辑。他说,当理想L9凭借彩电冰箱大沙发的设计获得现象级成功、一些车企开始摸着理想过河时,小米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市场调研,小米发现多数人开SUV仍是独自出行,于是小米选择了不卷入本就激烈的竞争,去做一辆为驾驶者设计、好看好开、能够兼顾家庭日常又要保留驾驶乐趣的SUV。为消除里程焦虑,小米取消了620公里续航版,将835公里长续航版作为标准版且定价不变,这一系列的布局,换来了3分钟大定超20万辆的市场反馈。

据雷军披露,小米YU7自7月6日正式交付以来,交付量已突破4万台。用户中家庭用户占比高达69%,其中有孩家庭占85%。

从雷军讲述小米造芯片和造车的故事不难看出,小米的逻辑已经从曾经“追逐风口”悄然转变为长期布局,这一系列的变化剑指实现高端化目标。

“从迷茫到蜕变,有时候隔着千山万水,有时候其实只隔着一层窗户纸。五年来,我们历经了一场脱胎换骨的蜕变。今天,一个全新的小米,正坚定地站在时代面前。”雷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