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财经智库》在长白山水源地发起“走进生命之源——品质革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论坛”公益活动。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原巡视员张学俭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他指出,面对严竣的形势和艰巨的水利任务,大力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江河湖泊生态保护能力,治理修复水土流失,以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显得极为重要,责任极其重大。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张学俭:金秋时节,《财经智库》在松花江源头地长白山,举办以水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很有意义。“品质•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这个主题紧紧扣住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课题,很有深入研讨之必要。下面抛砖引玉说两点个人的体会。
- 水在我国的特殊性、安全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记得1975年我刚参加水利工作,听著名作家徐迟先生的文学课。他一开始就讲起了水利,他大声喧示,人类的初始就遇到了大洪水的挑战,但东西方的结局却大相迳庭。欧洲人乱作一团,乘诺亚方舟落荒而逃。我们东方人则在大禹的带领下齐心合力治水取得了成功!这个事说明,中华民族治水有着悠久的历史。
水利是历代治国兴邦的大计。1934年,毛主席论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开宗明义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这是对水利和水资源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最明确的表述。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是新时代我国治水事业的根本遵循。
我国地处亚洲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和江河径流在年内和年际之间、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分配极不均衡,丰枯差别极大,加上其它自然地理因素影响,水旱灾害频繁,水的污染缺失,水土流失严重,形成的主要问题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就是“水多、水缺、水污、水浑”。
(一) 洪涝灾害始终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心腹大患”。
据史料记载,1949年前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洪涝1029次,基本上两年一次灾害。每一次大的水旱灾发生,往往意味着大饥荒、大迁徙、大动荡,甚至改朝换代。
除了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山洪灾害,我国大多自西向东倾泻流淌的河流,其自然地貌也极易引发堤防失守溃口。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大约有100万平方公里处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和松花江等七大江河的中下游。这些地区并非荒野的之地,而是从北到南坐落着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秦皇岛、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青岛、蚌埠、南京、福州、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在汛期,大多数城市的地面高程都在汛线以下,全靠两岸堤防保护,一旦堤防出险,后果不堪设想。有专家推测,黄河中下游段号称“悬河”,一旦垮坝溃口,将北扰京津,南乱沪广。
- 长期干旱缺水是我们注定要面对的发展挑战。
我国水资源总量平均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第六位,排在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之后。但如果按人均的占有量计算却只有2300立方米左右,排在世界100多位,妥妥属于中等缺水国家。据史料记载,1949年前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较大旱灾1056次。据统计,我国700座城市中有400座缺水,其中100座严重缺水,每年的供水缺口大约60亿多立方米。我是天津人,举个上世纪八十年初天津缺水的例子。当年由于连续的降水稀少,天津的几座水库均没有蓄上水,北京密云、官厅两大水库蓄水量不足而告急。根据水文计算,当时京津两市年用水量为14亿立方米(北京用水8亿立方米,天津用水6亿立方米)。然而,可能的来水又会是多少呢?水文计算,密云、官厅两大水库最多只可能来水七到十亿立方米缺口极大!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紧急决定密云官厅水库仅保北京,不再给天津供水。天津的用水临时从700多公里的黄河接济,此外加快引滦入津工程建设。
在火车上和燕冬总裁聊起了欧州得天独厚的海洋性气候和雨养农业,那里播洒的雨水均匀一般不需要花钱搞灌溉农业。而我们则没有那么幸运,每年强大的季水气候形成的降雨丰枯不定,分布不均。南方雨水虽多,但往往就集中下在汛季几个月内,有的地方靠台风雨生活。北方雨水稀少,干旱缺水 ,往往还暴雨成灾。因此,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建库修渠,打井抽水 ,做灌溉农业。现在我国全部耕地面积中其灌溉面积已达到10.86亿亩,占56%,生产粮食产量占了80%。2025年夏粮2994亿斤中灌溉面积上的产量占了88%。
- 全国范围内水土流失治理任务艰巨。
我1998年从办公厅调入到水土保持司。过去仅了解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土质松软地貌破碎,极易被水力风力侵蚀,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带。到了新的工作岗位才了解到,我国西南的云贵桂等喀斯特地区因水土流失已导致严重“石漠化”。那里水土流失形式特殊,由于暴雨多冲刷大,把老百姓仅存的山间坡地的土壤引流到了地下河,科学家们叫“水土漏失”。
还有一片水土流失区就是我们所在的东北黑土区。世界上有三片黑土,一是美国密西西比平原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二是乌克兰平原190万平方公里;第三片就是东北的黑土区109万平方公里,这里的水土流失特征是漫川漫岗、坡缓坡长,其暴雨在坡面低凹处的不断冲刷侵蚀形成了大小几十万个侵蚀沟。
- 提高能力建设,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如此严竣的形势和艰巨的水利任务,大力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江河湖泊生态保护能力,治理修复水土流失,以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显得极为重要,责任极其重大。
- 防洪依然是重中之重,丝毫不能懈怠。
近10年来,我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新增水库库容1632亿立方米,新增重点堤防6万公里,全国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上一个10年的0.51%降至0.24%。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工程的建成,大大提高了这两条国内最大河流的防洪能力。三峡工程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可以将下游荆江险段的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升到百年一遇,并具备抵御千年一遇特大洪水的能力。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洪功能,则由过去不足百年一遇提升到千年一遇水平。
- 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把节水优先落实到位。
近10年来,全国用水总量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分别下降到42.8%和58.2%。农田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大约58%。全国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9000亿立方米。特别西部地区过去大水漫灌的落后浇水方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节约用水已逐步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近年来,我国节水型社会的制度性构建和科技水平也取得很大成效,今后将进一步按照“四水四定”即“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以水定地”原则进行一系列战略性部署,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节水型生活方式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将会大大推进。
- 国家水网工程的构建势在必行,功不可没。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与水资源条件极不匹配。据统计,全国53%的国土面积处于水超载或临近超载状态。尤其北方以占全国19%的水资源,支撑着64%的国土面积、60%的耕地、46%的人口以及45%的经济总量,供水不均衡,用水缺口大。可喜的是,南水北调工程这10多年来立了大功。据统计,已向北方送水767亿立方米, 相当于新增了20座密云水库,大大改善了沿线45个中大城市和1.85亿人口的缺状况。目前我国正在建设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的国家级+各地方级的大水网工程。这将会根本改变不均衡的水局面,保证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水资源安全、供水安全。
- 大力推进安全、幸福河湖建设,提升江河湖库的生态保护水平。加大力度、锲而不舍持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修复。
目前,黄河流域整体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接近70%,已超过国际通行40%的生态安全上限。使该流域水的供需矛盾增强,水质变差。近几十几年沿黄各省区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黄河干流已连续三年保持二类水质。长江流域按照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部署,干流已连续五年全线二类水质。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首次超过90%。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也取得十分明显成效。“十四五”新增治理面积28万平方公里。东北黑土区到去年已治理侵蚀沟3.3万条。现在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从2020年的269万平方公里减少到260万平方公里,治理面积和强度双降,全国水土保持率达72.8%。
各位朋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个永恒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讲,《财经智库》在此公益活动中鲜明地推出了“品质”概念,我理解它不仅仅指一杯水的品质,广义上看,它应该指的是水可持续利用和水利可持续发展中的水生态品质、水环境品质、水工程品质以及水文化品质,也就是今天我们努力作为的水利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