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民生报告: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万元,44.5%的进城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

来源 | 《财经》杂志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 | 王静仪  

2025年09月28日 19:23  

本文5164字,约7分钟

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民生发展基础更为坚实,贫富差距缩小;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社会保障体系全球规模最大

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了民生领域多项重要数据。

人口规模方面,202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为14.08亿人,人口总量位居世界前列。2024年,中国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58亿人,占总人口的60.9%,规模优势和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居民收入方面,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万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恩格尔系数由2020年的30.2%下降到2024年的29.8%。

社会保障方面,养老保险提质扩面。2024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2020年的2900元左右提高到2023年的3162元。

对于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民生保障也在不断加力。根据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2024年,44.5%的进城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比2020年提高3.1个百分点,农民工城市融入度提高。

总的来看,报告显示出,“十四五”以来中国人口发展质量持续提高,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支稳步增长,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年增加9000,收入差距缩小

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13万元,比2020年增加9125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21年—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5.5%,与同期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同步。

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42万元、2.31万元,年均实际增长4.5%、6.9%。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四项占比分别为56.5%、16.7%、8.3%和18.5%,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

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提高、结构升级。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万元,比2020年增加7017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21年—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6.5%。

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恩格尔系数由2020年的30.2%下降到2024年的29.8%;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医疗保健等发展型消费支出较快增长,2021年—2024年年均增长10.0%;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5%,比商品性消费支出快3.8个百分点。

近两年来,消费不振、内需不足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之一。诸多经济专家认为,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居民部门收入偏低,是当前居民消费不足的最根本原因之一。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要实现中国消费的长期繁荣,必须重启中国居民收入增长,这是促进消费繁荣的根本解决之道。

多位专家表示,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从根源上增加居民收入、提振居民消费的关键之举。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建议,要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通过完善税制、增加转移支付、加快农村土地市场化流转等方式,提高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除了提高居民收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也有许多工作要做。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2.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4,比2020年下降0.22;东部与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59,比2020年下降0.03。

如何继续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建议,要通过构建一、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

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3162元,社会保障不断完善

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除了与当前的收入有很大关系,还与居民是否有后顾之忧以及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和信心有很大关系。在中国,教育、养老、医疗、住房是居民支出的重头。

根据全国居民按收入五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中国有约5.64亿人月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700 元。

数据显示,2023年5月,全国30个重点城市房租费用平均为1483元/室。在滕泰看来,1700元的月收入在大城市已经很难维持基本生活;在中小城市,1700元在维持基本生活开支之后,基本无力承担疾病等突发情况的开支,更不要说生育、养老等长期大项开支;对于农村居民来说,月收入1700元用来应付生育、孩子上学、疾病、养老等问题也远远不够。这些都加重了居民的后顾之忧。

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推进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

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全球规模最大。

养老保险方面,2024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2020年的2900元左右提高到2023年的3162元。2024年末,全国参加企业年金职工人数为3242万人,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规模达36422亿元,分别比2020年末增长19.3%和61.9%,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发展。

医疗保障方面,2024年末,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亿人,参保覆盖面自2018年起持续稳定在95%左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670元,比2020年增长21.8%。2024年,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2.2亿人次。个人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2020年的27.7%下降到2023年的27.3%,个人看病就医负担不断减轻。

社会救助方面,2024年末,中国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625.0万人、3361.5万人;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798.1元和593.9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17.8%、19.5%,保障效能持续提升。

“十四五”以来,中国的教育普及程度也在持续提高,基础教育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2.0%,比2020年提高6.8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9%,比2020年提高0.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2.0%,比2020年提高0.8个百分点,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846万人,比2020年增加663万人,构筑起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十四五”以来,中国的医疗健康资源也更加丰富。报告显示,中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从2020年的6.46张增加到2023年的7.23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2.90人提高到3.40人。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95.5亿人次,比2020年增长23.4%;入院人次3.0亿人次,增长31.2%,诊疗能力有效提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方面,2023年末,全国共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32.5万张、卫生人员101万人,分别比2020年末增长9.8%、8.8%;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从6.56人提高到7.15人。

一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证明,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有助于居民提高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

例如,欧洲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较高,2019年法国为23.86%,德国为19.74%,瑞典为19.04%,日本也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6.13%(2018年数据),而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占比在2020年达到3.21%,2021年下降到2.96%,远远低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水平。

接下来,中国通过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来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至关重要。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建议,加快推进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医疗和养老制度的并轨,实施公平、统一的医疗和养老保障制度。以非国有单位职工、自由择业者和农村转移人口为重点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加强社保体系的保障作用。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大政府补贴支持力度,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

44.5%的进城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农民工城市融入度提高

“十四五”以来,脱贫县农村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的民生保障不断加力。

其中,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12588元增加至2024年的17522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2021—2024年年均实际增长7.8%,快于同期全国农村年均实际增速0.9个百分点。2024年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农村居民的75.8%,比2020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一直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内外的二元结构,导致城市与乡村有所割裂,农民工在城市的融入感较差。报告显示,“十四五”以来,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有序推进,城市融入度持续提升。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持续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工总量不断增加。2024年,全国农民工规模29973万人,比2020年增加1413万人,增长4.9%,2021—2024年年均增长1.2%。2021—2024年,全国进城农民工规模均为1.3亿人左右,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农民工城市融入度提高。根据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2024年,44.5%的进城农民工认为自己是本地人,比2020年提高3.1个百分点。在进城农民工中,38.2%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比2020年提高8.9个百分点,对城市的归属感和社会活动参与度不断提高。

儿童主要健康状况优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2024年,全国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5‰、4.0‰和5.6‰,分别比2020年下降0.9个、1.4个和1.9个千分点,中国儿童健康核心指标持续向好,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

儿童家庭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健全。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633个,比2020年末增加381个。2024年,机构内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每人每月平均保障标准分别比2020年提高375.8元和342.8元,儿童福利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育儿补贴制度开始实施,免费学前教育逐步推行,家庭养育和教育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残疾人康复需求得到更好满足。2024年,全国有867万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155万残疾人获得基本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完成122.5万户,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提出的110万户的目标。

残疾人保障力度加强。2024年末,全国共有2748.9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981万残疾人得到参保缴费资助,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稳定在90%和95%;1189万困难残疾人享受生活补贴,1636万重度残疾人享受护理补贴,切实解决残疾人的特殊生活困难和长期照护困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妇女全面发展有效促进,青年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报告显示,2024年末,全国共有女性人口6.9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8.9%;全国女性就业人员3.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4%,比2021年末提高0.3个百分点,女性参与经济发展更加充分。各级教育中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均衡,女性受教育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女性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比2020年末增加4583.7万人、1289.7万人、1471.3万人,女性劳动权益保障持续巩固。

青年在参与和贡献中成长成才。2020年末,中国14岁—35岁青年人口为4.0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4%。2024年,全国高校和中职毕业生参加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72.6万人次;中国参与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人员达到1079.7万人,比2020年增加324.4万人,增量主要为青年研发人员。青年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社会事务,展现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