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成为亚洲可持续金融的“超级联系人”|《财经》特稿

作者 | 《财经》特约撰稿人 成孟琦 编辑 | 郭楠 陆玲  

2025年10月06日 19:37  

本文3997字,约6分钟

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在构建影响力投资生态圈、建立国际信赖的标准规则、推动产品创新三大方向发挥关键作用。

当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进入调整期,亚洲尤其是中国仍以坚定姿态推进绿色转型,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的重要引领力量。

9月12日,以“协同赋能,加速亚洲绿色转型”为主题的中国香港绿色周落下帷幕。这场汇聚全球政、商、学界绿色金融力量的盛会,不仅推动了政策引导、市场实践与学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更彰显出香港致力于发展可持续金融的明确决心。

面对全球绿色转型的现实挑战,中国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直指资金缺口的关键矛盾:“联合国2015年提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至今已十年,气候行动、可负担洁净能源等17项目标所需资金缺口仍极为庞大。仅应对气候变化一项,联合国估算中国以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到2030年每年需近2.4万亿美元,当前投资额却仅为其四分之一。”

他强调,面对如此规模的资金缺口,单靠政府与慈善机构远远不够,必须引入私人市场资金,这正是影响力投资近年受全球重视的核心背景,“而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可在构建影响力投资生态圈、建立国际信赖的标准规则、推动产品创新三大方向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香港的独特价值,在于其“双向适配”的能力。一方面,中国香港是国际绿色金融规则的衔接者,能够精准对接全球资本对标准化、透明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推动者,中国香港深入理解中国内地与东南亚在绿色项目开发与能力建设方面的实际诉求。这种双重角色,使其在亚洲可持续金融生态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既为内地绿色产业打通国际融资通道,也为东南亚填补绿色融资与技术的短板提供支持。

正如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所言:“亚洲的绿色转型不是单一国家或地区的任务,需要整个区域协同努力。中国香港愿意成为这个协同网络的‘核心节点’,连接全球资本与亚洲机遇,让绿色金融真正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共识到行动:转型金融的实践路径

2025年中国香港绿色周的价值,在于将全球参与者的共识转化为可落地、可推进的具体方案。

在“赋能亚洲转型金融生态建设”专场论坛上,香港大学赛马会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何国俊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建立规范的ESG评价指标体系是提升信息披露一致性与可比性的关键。香港近年来通过碳审计与绿色金融制度建设推动低碳转型,“只有将定性框架转化为可验证的业绩与风险指标,标准才能落到实处”。

马骏在论坛上披露,截至2025年9月,可持续投资能力建设联盟(CASI)已吸纳全球70个成员机构,培训服务覆盖90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为6500名专业人士提供可持续金融系统培训,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亚洲。中国香港作为CASI的秘书处所在地之一,为亚洲地区的绿色金融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印证了亚洲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关键地位。

马骏进一步提出,转型金融要真正走深走实,必须在多个方面同时发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转型金融目录、推广转型规划工具、提升碳核算能力、注重供应链减碳传导。

“亚洲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的主导区域,光伏装机容量、风电项目开发均占全球增量的60%以上。”马骏强调,“但这样的增长潜力,需要更高效的融资机制与更专业的人才支撑才能释放。中国香港作为区域金融中心,有责任搭建协作平台,推动绿色融资规模扩大与可融资项目开发,将亚洲绿色潜力转化为实际发展动能。”马骏特别强调,由于人民币利率较低,发行熊猫绿债和点心绿债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融资的重要选项,中国香港可以强化这方面的服务能力。

绿色金融周期间发布的《亚洲路径:东南亚可持续金融市场展望与中国香港角色》白皮书,进一步为中国香港的战略布局提供数据支撑与路径参考。

这份由MSCI可持续发展中心、中银中国香港金融研究院与香港大学赛马会环球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撰写的报告指出,东南亚地区展现出强大的转型决心:75%的受访机构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可持续投资,更有86%的受访机构计划在未来五年进行相关投资或融资。市场对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绿色贷款及绿色债券的需求尤为强劲。

这份白皮书明确了中国香港在东南亚绿色转型中的角色定位:既是“资金枢纽”,也是“能力伙伴”。

报告建议,中国香港可依托其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汇聚全球主权基金、家族办公室、养老金等长期资本,通过绿色债券、可持续挂钩贷款、绿色基金等多元化产品,为东南亚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同时,中国香港的金融机构与学术机构可通过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东南亚提升本土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例如协助建立绿色项目评估标准、完善ESG信息披露体系等。

陈茂波在总结文章中明确了中国香港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三大方向:一是建立国际认可的标准与准则,确保中国香港市场的绿色金融产品“定义清晰、披露充分”,增强国际投资者信心;二是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应不同场景的产品,满足企业与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三是构建全球性影响力投资生态圈,吸引更多长期资本落户中国香港,让中国香港成为“全球资本参与亚洲绿色转型的首选平台”。

中国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陈翊庭则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补充道:“面对日趋严峻的气候挑战,气候融资是重要解决途径——通过资本配置可推动创新科技发展,加快净零目标实现。港交所正通过提供明确标准、健全框架及多元平台,支持发行人、投资者推进可持续金融,也期待全球参与者共同携手,迈向更绿色的未来。”

双向赋能:香港在区域绿色转型中的枢纽价值

中国香港之于亚洲绿色金融的意义,是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东南亚-全球”的区域协作链条中,扮演双向赋能的枢纽角色。这种角色的形成,既源于不同市场的需求互补,也得益于中国香港对国际规则与区域实践的双重适配能力。

对中国内地而言,中国香港是连接本土绿色项目与全球资本的“桥梁”,也是绿色金融标准对接国际的“试验田”。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参与者,中国在锂电池、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领域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优势,2024年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超60%;但要将产业优势转化为长期发展动能,内地企业仍面临两大核心需求:多元化国际融资支持与接轨国际的绿色金融标准。

中国香港恰好能同时满足这两点。据金管局数据,2024年中国香港绿色和可持续债务规模达844亿美元,其中内地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占比超40%;“可持续债券计划”下累计发行约2400亿港元等值绿色债券,覆盖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涵盖港元、人民币、欧元、美元及多种期限,为中国香港及亚洲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基准。

在标准建设上,中国香港的探索也为内地提供参考。近年来,香港积极对齐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披露标准,自2026年1月1日起,所有大型股发行人均须按香港交易所的气候新规进行汇报;2024年5月中国香港金管局发布的《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致力于建立一套能够与市场上的主流分类目录接轨的目录,包括与国际可持续金融平台(IPSF)发布的共同分类目录、中国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以及欧盟的《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保持兼容和互通。

对东南亚而言,中国香港是弥补绿色融资缺口与能力短板的关键伙伴。如白皮书所示,东南亚68%的企业认为缺乏合适的融资工具,且本土金融机构服务能力薄弱,多数国家未建立统一的绿色项目评估标准。这种“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的矛盾,为大湾区提供了空间。

机遇与挑战并存:香港绿色金融的进阶之路

尽管中国香港在绿色金融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全球竞争加剧、区域需求升级的背景下,其发展仍面临挑战,此外影响力投资需要更长时间获取回报,且衡量社会影响力缺乏统一定义是全球性难题。

从机遇来看,全球影响力投资的爆发式增长为中国香港提供广阔空间。根据全球影响力投资网络(GIIN)数据,2024年全球影响力投资管理资金规模约1.6万亿美元,预计2031年将增至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20%。这一增量市场中,亚洲尤其是中国内地与东南亚的绿色项目,因兼具稳定收益预期与显著环境社会效益,成为全球资本的重要投向。

中国香港凭借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以及与中国内地、东南亚的紧密联系,已具备成为“资金管理中枢”的基础条件:2024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总额达844亿美元,按年升61%。其中,在香港安排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券总额达431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发行总额估计可达到343亿美元,按年升15%。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表示,科技发展为可持续金融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正积极研究如何将代币化技术应用于其他可持续金融领域,例如碳信用市场,从而利用科技进步提升跨境交易的效率,协助各地将其本地碳信用市场国际化。

挑战亦不容忽视。首要问题在于影响力投资生态仍处早期阶段,市场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对“影响力”的定义尚未形成共识。例如,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评估标准不一,有的侧重减排量,有的关注社会就业,导致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部分资金持观望态度。

其次,绿色金融标准的“内外衔接”仍需加强。虽然中国香港已对齐ISSB披露标准,但在具体领域与中国内地、东南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增加跨境融资成本,降低资金流动效率,推动标准互认成为未来的重点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