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正值中国内地国庆假期之际,中国香港特区旨在吸引出海内地企业的一个新平台正式宣告成立。
该平台以“内地企业出海专班”命名,旨在为相关企业通过香港进行海外拓展提供服务,其基础为整合香港在全球范围内的各类办事处机构等,除跨部门协调特区政府各相关政策局及部门,亦吸纳当地多家商业机构及专业团体。
与以往中国内地企业自行赴港对专业机构进行咨询相比,该专班由香港特区政府牵头调配当地资源提供服务。为增强“引进来、走出去”功能,香港希望通过此举招揽更多生意。在扮演了数十年全球资本投资中国内地“跳板”角色后,香港此次谋划新角色背景之一,是内地企业正在全球南方加速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
以2024年为例,当年中国内地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900亿美元,同比增加超8%。其中,对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则分别增加近四成及两成左右。另据香港汇丰银行近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5%内地企业计划拓展至新的海外市场,计划拓展至中东及南亚地区分别有28%及27%。
“愈来愈多内地企业正开拓海外市场,这些企业不只需要资金,更需要合适的策略和海外网络,以及能够提供信心和保障的出海基地,香港真正能够担当这个角色,能够作为企业出海的启航点。”负责督导前述专班的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长丘应桦称。
“目前中国内地企业出海东南亚仍是好时机,贸易框架相对比较成熟加上关税壁垒存在,东南亚对中国的优质服务和商品仍然存在广阔空间。相对而言,香港对东南亚的市场拓展是比较成熟的,也具有相关的能力,包括贸易、金融、物流服务等,可做好通道并进行赋能。”从事国际物流业务的燕程国际货运代理公司合伙人黄彪对《财经》解析称。
部分内地企业对此有所需求。例如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其出海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对目标市场环境认知不足、团队与供应链建设困难、监管政策变化以及文化差异等。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企业对香港的制度与服务较为熟悉,但国内其他省份相关企业采用香港服务的市场潜力被认为尚有挖掘空间。
在此之前,香港服务内地企业出海主要聚焦于资金往来方面。作为出海首选地,内地企业在港可进行便捷的跨境结算,利用多元化融资工具包括上市、发债、银团贷款等进行融资,并可在港设立财资中心,高效管理全球资金。
截至2023年末,内地对香港直接投资存量为1.92万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量约65%。这被认为证明了香港既是内地对外投资的中转枢纽,也是海外资本进入内地与亚太市场的优质跳板。
在此基础上,中国香港近年来也在积极拓展其他复合型优势,包括健全的法治环境及相对深度的资本市场,以及能为内地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专业支援。例如,在法律与合规方面,香港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费思就对《财经》解析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监管框架及合规要求存在显著差异,且这些差异往往与当地文化深层绑定。
“作为中西融合的国际化平台,香港可为内地企业提供天然的过渡空间,帮助企业在组织架构优化、思维模式转型及战略规划升级上逐步与国际接轨。”费思称,“香港的监管制度完全与国际接轨,无论是在ESG领域还是绿色金融方面,均与全球先进水平同步,这为内地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高度匹配的合规运营平台,帮助企业规避国际市场的监管风险。”
可资证明的数据是,截至2024年底,外地驻港企业在香港合共设有超过1400间地区总部,其中超300间来自内地。此外,当年母公司在海外及内地的驻港公司数目也因同比增长10%左右创下新高,达到9960间。其中数量最多的为内地驻港公司,达到2620间。
为进一步增强服务优势,在架构角度,前述专班将整合香港特区政府的各类办事机构,包括投资推广署、贸发局和驻内地办事处,以及金管局、港交所等共同组成一站式平台。具体而言,投资推广署将负责协调该专班工作,并与相关政策局、部门、驻内地办事处及业界合作伙伴等合作。
以专班机构成员之一香港贸发局为例,其在全球就有超过50个的办事处网络。在此基础上,为提升协助内地企业拓展业务的网络,香港特区政府近年来也在积极扩展经贸办覆盖范围,驻吉隆坡经贸办即将投入运作。
据丘应桦透露,该专班的相关工作将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合作共赢,促进资源整合与知识共享,发挥协同效应;二是拓展网络,扩展国际视野;三是实效为本,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量身定制的一站式支援,涵盖税务、法律、融资、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障等多方面咨询服务。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透露,在专班督导下,特区政府将推出多项政策措施,包括推动内地银行在港设立区域总部,辐射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吸引内地企业在港设立财资中心,并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研究优化税务宽减措施;由金管局与沙特基金共同设立10亿美元投资基金,支持大湾区企业进军沙特;组织商界考察团赴东南亚拓展商机,并发挥香港会展优势助力品牌双向流通;此外还将推动碳排放核算服务等。
香港投资推广署署长刘凯旋则透露称,该专班将于年底前讨论工作策略和计划,并举办首项大型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