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旅游市场迎来“井喷式”增长。各大景区人头攒动,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小众目的地热度也持续攀升……从传统地标到新兴热点,游客的足迹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延展。
10月9日,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日八天内,国内出游人数达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旅游花费8090.06亿元,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081.89亿元。
亮眼数字的背后,一场旅游方式的变革正在展开。从《浪浪山小妖怪》带火的山西古建,到苏超比赛掀起的南京观赛游,影视、赛事、音乐节等多元场景正成为牵引出行的新引擎。出境游也呈现出从“走马观花”向“主题沉浸”的转变,无论是巴黎的音乐剧、红海的船宿,还是日本的温泉之旅,个性化、主题化正重塑着中国游客的旅行选择。
“分段式”出行成消费新常态
今年国庆与中秋相连,造成了长达8天的“超级黄金周”,出游市场也随之迎来新一轮高潮。据测算,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人次高达8.88亿,较2024年国庆7天假期,增加了1.23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8090.06亿元,较此前7天增加了1081.89亿元。平均每位旅客的旅游花费为911元,这意味着每人次每天的花费大约在113.9元。
从区域表现看,各主要城市呈现出不同的消费特征。北京作为热门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游客。北京文旅局数据显示,假期期间,北京共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7%,游客人均花费约1261元。
广州则接待游客1738万人次,实现文旅消费156.5亿元,游客人均消费约为900元,略低于北京,但其文旅消费额同比增长达18.1%,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重庆旅游市场呈现出“高人气、高性价比”的特点。虽然游客人均消费约为725.9元,相对较低,但接待游客总量达2701.59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花费196.14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分别增长4.2%和11.4%。
综合来看,面对人均900元左右的旅游预算,“分段式”错峰出行成为今年假期备受青睐的理性选择。许多游客通过拼假的方式,选择提前出发,或在节中、节后开启旅程。这一策略既提升了旅行体验,也有效节省了出行成本。
通过查询发现,选择在节前出发,国内多地酒店花费可省20%;在节中出发,国内机票单程均价较前两日便宜超30%;如果选择在10月9-10日出发,以上海-重庆、西安-呼和浩特等多条航线为例,票价较假期高峰期降价超5成。
携程方面相关人士表示,长假集中出行模式往往会带来资源紧张与成本上涨的问题,比如热门景点门票一票难求、酒店价格大幅上涨、机票价格居高不下等。而“分段式”错峰出行的兴起,不仅体现出游客正逐步构建起更为理性、自主的旅行节奏,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对于优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提升游客的整体满意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多场景撬动主题特色游
这个“十一”黄金周,能激发兴趣与灵感的“旅游+”模式,正取代传统观光,成为年轻游客的新选择。旅游+音乐节、旅游+赛事、旅游+美食等多元场景,催生了一场场“说走就走”的个性化之旅。
音乐节成为拉动区域旅游消费的重要引擎。广州南沙超级草莓音乐节在三天内共吸引近9万人次乐迷到场,直接带动了区域内餐饮、酒店与交通等业态的同步升温。同期,第14届咪豆音乐节在南京溧水举办,吸引了超过6万名乐迷前来参与,推动当地餐饮、住宿等旅游收入达1.68亿元。
观赛旅游也在假期中表现亮眼,成为跨地域消费的新热点。在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与WTT大满贯赛事同期举行,观众总量超过20万人次,其中近四成为外地游客,带动周边酒店订单增长65%。青海2025岗什卡滑雪登山邀请赛吸引了全国众多登山爱好者前往,当地特色民宿在假期期间预订率达100%;内蒙古杭锦旗汽车越野锦标赛则融合沙漠探险与民俗体验,赛事期间当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0%。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国庆文旅消费月期间,全国公举办各类文体旅融合活动超2.9万场,“观赛+旅游”“参赛+旅游”类项目占比达43%,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多地通过“票根经济”等政策创新,成功将音乐节、体育赛事带来的瞬时流量,转化为全域文旅消费的持久动力。这一现象背后,是旅客对旅行意义的理解正在不断深化。随着“00后”游客群体的快速崛起,旅游的情感体验价值逐渐超越单纯的物质享受,开心、归属感、松弛感等精神的满足,正成为年轻人“为情绪买单、为体验付费”的核心动因。
针对这一趋势,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开始关注旅程中的“故事感”与“生活感”,情绪价值正成为文旅市场的新引擎。他进一步强调,旅游供给侧需更加注重满足游客个性化、品质化与多样化的需求,而非简单堆砌景点或活动,这将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方向。
深度体验成出境游新趋势
在挪威北部罗弗敦群岛的公路上,这个常住人口仅2万的小岛,因中国游客的大量涌入而罕见地堵起了车;不论是在瑞士采尔马特小镇上,还是在莫斯科红场的冰淇淋店,处处都能看到中国游客穿梭的身影……今年十一假期,众多游客纷纷走出国门,踏上体验异国风情的旅程。
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日均出入境旅客突破200万人次。去哪儿平台统计,双节期间,中国游客预订机票涵盖了全球599个城市,还新增79个目的地城市,热门国家酒店的订单量同比更是翻番。
与往年相比,“深度体验游”取代“特种兵式旅游”成为新偏好。同程旅行数据显示,出境长线跟团游同比增长近1倍,非一线城市用户预订的欧洲跟团游产品同比增长超过140%,美洲跟团游增长超过32%。携程数据显示,欧洲深度游备受游客喜爱,冰岛、挪威等地出境订单增幅同比翻倍,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地增幅约七成。
下沉市场潜力释放是今年出境游的突出特点。四线、五线城市居民出境订单日均同比分别增长1倍和3倍;新一线城市订单量迅速逼近甚至部分反超一线城市,成为增长新引擎。
旅游酒店行业观察人士赵焕焱分析指出,免签政策推广、签证办理流程简化以及国际航班运力的逐步恢复,大幅降低了出入境门槛,为出境游市场的回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不过,他进一步指出,目前航线恢复仍不均衡,国际航班量虽已恢复至2019年的近九成,但美国、法国等航线恢复率不足七成。因此,加快航线恢复、提供更多签证便利以及提升海外供应链能力,将成为在当前阶段吸引更多游客、提升市场恢复速度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