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的挑战与机遇

来源 | 《财经》杂志   

2025年10月13日 12:00  

本文1534字,约2分钟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老龄化的加速叠加少子化,或多或少令人们产生了一定的焦虑之情。社保账户充实度、未来偿付能力等等也一再被人们所探讨。一个社会的老龄化肯定会给经济生活带来一定的挑战,但也不必过于担心。应对得好,不仅会化解挑战,还会化挑战为机遇,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契机和动能。

仔细冷静考量之下,养老账户充实度的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首先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虽然呈现阶段性加速趋势,但这并不会导致大规模集中领取养老金的现象出现。而养老账户偿付能力取决于存量规模和当期缴付规模,更取决于当期财力。换言之,并不存在和年轻人的账户一对一的关系。少子化和由其带来的当期养老账户缴付的减少,当然会对养老金总盘子有影响,但凭借多年累积的改革开放红利和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红利,国家有足够的财力应对养老金阶段性相对集中支取带来的压力。当前国企持续向社保基金划拨股份等举措就充分体现了中央未雨绸缪的决心和态度。

将老龄化加速和少子化趋势放在一起加以考量并为之感到焦虑,其实是落入了养儿防老的陈旧思维的窠臼。养老账户的充实和可持续支付能力的实现,以及养老模式的优化,靠的是社会总体财富做大和养老社会化,而不能靠“数人头”式的农业社会思维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否则面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带来的比少子化更棘手的挑战,人们将会更束手无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轻忽老龄化挑战,而要以前瞻的、着眼于未来和增量的开放性思维来更有效地加以应对。老龄化是挑战,更是机遇。首先从制度层面而言,老龄化带来的压力给我们提供了进一步完善包括养老在内的社保体系的契机,使之更为公平和高效。

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基本实现养老全覆盖本身已经足以令人自豪,接下来要实现的是不同人群间养老保障水平的相对均衡。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国的养老体系还有着板块化的弊端,城乡之间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不尽合理。如果能在应对养老挑战的进程中更好更快地加以解决,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平感和获得感,有效缓解人们的养老焦虑,还能鼓励人们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当期消费,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做大财富蛋糕来反哺养老账户。

不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证明,应对老龄化所催生的银发经济,能提供很多投资的机遇,带动经济发展,更是发展适老型服务业,创造新型就业机会的契机。这对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推进养老金融,加快提高老年人口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一方面通过社会化养老和打造适老型社会来进一步提升其消费意愿,必能收到双轮驱动相得益彰之效。

社会化养老不仅仅意味着分担家庭养老的负担,令养老更为集中高效,还能带来诸多溢出和衍生效果。社会化养老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和利用,有利于疏解相对过剩的房地产供给压力,也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辅之以稳慎推进的房地产信托等金融手段,还能将其改造为有相对吸引力的金融产品。

此外,社会化养老将为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具身智能、传感遥控等行业提供宝贵而丰沛的应用场景。现代化养老不仅仅是吃喝拉撒洗洗刷刷那么简单,其中所涉及的远程医疗、远程监护、健康检测、用药等诸多环节,将提供海量的大数据和巨量的云计算,对于医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长假,再次见证了生机勃勃的老年群体对于假期经济的拉动作用。如果能围绕老年群体,将短期的假期旅游经济转化为常态的康养经济,对于拉平区域经济差距将起到重大推手效应。

总之,只要妥善应对,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将更多更好地转化为机遇和推手。中国必将在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进程中彰显国家实力和制度优越性,更好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