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张燕冬:在科技和产业变革中重构媒体人的专业能力

来源 | 财经智库   

2025年10月14日 11:27  

本文5427字,约8分钟

10月13日,2025《财经》奖学金开学典礼在北大举行。《财经》杂志执行主编、《财经智库》总裁张燕冬博士在发言中表示,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本质上是对媒体人“专业能力边界”与“价值认知边界”的双重突破,核心命题是,媒体人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变”的是技术工具、传播形态与产业语境,“不变”的是对真实的追求、对专业的坚守与对社会的责任。

以下为发言全文:

尊敬的北大国发院、法学院的各位老师、各位学员,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财经》奖学金班又迎来了新的学员,祝贺你们!《财经》奖学金项目已是第27个年头,和你们一样,在坚守职业媒体人的专业与理性精神方面,我们从未离开。

首先要特别感谢北大国发院和法学院各位老师对奖学金项目的细心培育;也要感谢上汽通用多年来的鼎力支持,从2016到2025,上汽通用已经连续十年与《财经》奖学金携手同行,他们对公益事业的坚守令人敬佩和感动;此外,农夫山泉作为特别支持机构加入了《财经》公益项目的行列,农夫山泉既是国内饮水行业的领军者,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积极探索者和践行者。我们深表感激,同时也期待更多有志于传媒公益的企业加入到《财经》奖学金的大家庭中来。

在去年的开学典礼上我们曾提到2024年美国大选之之后带来的国际格局震荡、不确定性与复杂性;谈到国内宏观经济所面临的挑战及深水区;谈到《财经智库》在区域调研时观察到的企业层面的活力和困惑。一年过去了,有些预判不仅得到了验证,更以超出预期的深度和广度在塑造着我们的当下与未来。

2025年,以全球化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经济秩序正在经历深刻的改变,围绕未来全球秩序和贸易体系而展开的大国博弈进入常态化。可以说,无论从全球、全国、还是区域、地方的资源配置的逻辑、科技创新的竞争和产业发展的路径乃至机构、个人职业的选择和定位,都将被这场宏大的博弈重新塑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坐标中,每一次时代变迁都伴随着传播形态的深刻迭代。从印刷术催生近代报刊,到电子技术孕育广播电视,再到数字技术和Ai重塑新媒体生态,媒体始终是时代变革的记录者、推动者与参与者。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叠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变革,不仅重构了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全链条,更对媒体人的专业能力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媒体人唯有主动打破能力边界、重构专业体系,才能在信息洪流中坚守价值坐标,成为连接科技、经济、产业与公众的可靠桥梁。

首先,谈一下在科技和产业变革中,媒体人在专业能力方面面临怎样的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复杂度远超以往,无论是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原理、量子计算的叠加态特性、生物医药的基因编辑技术等,均具备极高的专业门槛。这使得传统媒体人面临“技术认知鸿沟”。一方面,若仅停留在“现象级报道”层面,易出现对技术的片面解读甚至误读;另一方面,技术工具的快速迭代也对媒体人提出了更高要求,若缺乏对技术工具的实操能力,媒体人将难以适应“技术驱动”的内容生产模式,陷入“用传统思维做新型内容”的被动局面。

二是从“泛化报道”到“深度解构”的能力不足。随着产业发展进入“细分深耕”阶段,无论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动态发展,均需要基于产业逻辑的深度解读。然而,媒体人大多擅长“通用型新闻写作”,对产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产业逻辑理解不深,导致报道易陷入“表面化”困境:仅聚焦“事件本身”,忽视其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影响;要么就是跟风式的炒作“概念热点”,没有能力揭示其商业化瓶颈与潜在风险。这种“泛化报道”无法满足受众对经济和产业信息的“深度需求”,缺乏产业洞察能力的媒体人,难以生产出适配这些需求的“高价值内容”。

三是面临从“传递信息”到“筛选价值”的能力挑战。在“信息碎片化”与“算法主导”的双重作用下,媒体人面临“信息筛选与价值判断”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导致“信源验证”难度增加,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报道;另一方面,算法推荐的“流量导向”易引发媒体人的“价值妥协”,尤其是为追求点击量,刻意放大产业变革中的“猎奇元素”,忽视其背后的行业周期规律;或简化复杂的技术逻辑。这种“流量优先”的选择,不仅背离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更削弱了公众对专业媒体的信任,导致媒体人陷入“价值迷失”的困境。

第二,谈一下如何重构媒体人的专业能力。面对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挑战,媒体人的专业能力重构不应是“单点提升”,而是“体系化升级”,即从技术理解到产业深耕,从价值坚守到跨界协同,构建专业能力体系。

一是构建从“旁观者”到“协同者”的能力。专业能力的提升,核心是实现“从理解到应用”的跨越。一方面,媒体人需主动补充“技术知识”,通过系统学习科技前沿领域的基础原理,建立“认知框架”,避免因认知不足导致的报道偏差;另一方面,需强化“实操能力”,通过“技术+专业判断”的协同,提升内容生产效率与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媒体人需培养自我的反思能力。

二是构建从“行业观察者”到“领域研究者”的洞察能力。洞察能力的核心,是实现“从泛化到垂直”的深耕。首先,媒体人需建立“垂直领域知识体系”,选择1-2个重点产业进行长期跟踪,通过阅读行业报告、参加产业论坛、访谈行业专家等方式,掌握产业的“技术路线、产业链结构、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等核心要素;其次,强化“数据解读能力”,不仅要能看懂产业数据,更要能挖掘数据背后的“产业逻辑”。此外,媒体人需培养“产业趋势预判能力”,基于对产业历史、现状的理解,结合技术变革与政策导向,对产业未来发展做出理性预判。

三是坚守“专业主义”,构建从“流量追逐者”到“价值传递者“的能力。在“流量为王”的传播环境中,媒体人的价值坚守能力尤为重要。一方面,需回归“新闻专业主义”本质,始终将“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作为报道的核心准则;在解读争议性话题时,平衡不同观点,避免“片面站队”;在报道产业负面新闻时,既反映问题,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与解决路径,避免“情绪化批判”。更重要的是,媒体人需培养“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科技、经济、产业、社会等方面的报道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推动社会理性认知”的重要力量。

四是培育“跨界协同+创新思维”的创新能力,从“内容生产者”到“生态构建者”。社会经济的剧烈转型打破了行业边界,媒体人的创新能力需实现“从单点创新到生态协同”的升级。首先,需培养“跨界协同能力”,主动与科技企业、产业机构、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形成协同生态;其次,强化“内容创新能力”,探索“技术+内容”的新型叙事模式,回应公众对产业热点的疑问。

事实上,科技革命与产业发展带来的挑战,本质上是对媒体人“专业能力边界”与“价值认知边界”的双重突破,核心命题是,媒体人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到平衡——“变”的是技术工具、传播形态与产业语境,“不变”的是对真实的追求、对专业的坚守与对社会的责任。

而未来,真正优秀的媒体人,不再是“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而是“技术的协同者、产业的研究者、价值的传递者、生态的构建者”。他们既能用专业的技术素养解读AI等前沿科技,也能用深刻的产业洞察解构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垂直领域;既能在信息碎片化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也能在流量诱惑中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既能通过跨界协同构建新型传播生态,也能通过创新思维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在时代变革中,媒体人的专业能力重构,不仅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媒体行业应对变革、实现价值的关键。唯有主动拥抱变革、重构能力体系,才能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进程中,继续扮演“时代记录者”与“社会推动者”的角色,为公众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为社会的理性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

而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就是为了构建这样的能力,即进一步提升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财经》奖学金项目设立的初衷。

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财经》奖学金项目的基本情况。《财经》杂志奖学金项目创立于1999年,迄今已经27个年头。作为中国新闻界最受尊敬的奖学金项目,已经培养出超过420名通晓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优秀骨干,把从北大吸取来的专业知识向大众群体传播。

27年来,我们与时俱进,坚守教学宗旨的连续性,在夯实新闻职业观、表达能力、敬业精神同时,注重强化学员的专业精神和理性思维,不断拓展学员的视野广度、思考深度,真正做到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起到应有的作用。

27年来,《财经》奖学金项目锐意进取、积极变革,质量不断提升,影响力与日俱增。2011年,《财经》又与北大国发院联合推出《财经》法律经济学奖学金项目。15年来,我们始终遵循《财经》奖学金的高规格和高标准,以经济学与法律学结合的理念阐释法律体系,让学员深入理解与经济和法律相关的公共政策,以法学视角观察分析经济现象。目前,两班同时开课、平台互通、内容共享。

27年来,我们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实地考察机会。包括赴香港参观港交所、立法会等机构;赴贵州赤水进行领导力实地培训;赴上海考察自贸区、上交所、上汽通用;甘肃丝路游学项目等。

近几年,奖学金项目紧密结合时代热点,组织了多样化的走访活动,例如:深入人民日报新媒体运营中心,了解央媒新媒体转型的思路;赴武汉深入交流,感受这座城市如何走过至暗时刻;参观百度大厦,现场试乘无人车、对话机器人;走进华为业务线,深度探讨工业互联网、云业务及6G的前景与展望等。去年我们组织大家前往农夫山泉水源地参观座谈,实地观察农夫山泉在水源生态保护与工业设计的有机融合,深入理解他们产品研发与生命健康理念。

2025年《财经》奖学金报名者中,63%由各单位总编、副总编直接推荐,保持了高素质与高水准。选拔环节竞争非常激烈,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凤凰网、21世纪经济报道、南风窗、每日经济新闻等知名媒体同时推荐了2-4位学员。此外媒体影响力也有进一步扩展,中国科学报、中国食品安全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四川工人日报、河南电视台大象新闻等均首次推荐了学员。

经过激烈角逐,入选学员中既有从业20年仍坚守在一线的媒体老兵;也有正逐步成为各大媒体平台骨干的95后新生代;入选媒体来源也非常多元化,有中国青年报、证券日报、中国科学报等党媒,也有长江日报、济南日报、广东电视台、时代周报等地方头部媒体,还有新京报、南方周末、凤凰网、界面新闻、澎湃新闻、财联社等主流市场化媒体。由此可见,奖学金项目在国内新闻界影响力日益深化,国内媒体业态逐渐呈显出多元化、精细化、专业化趋势。

前两天,第35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示,获得舆论监督报道奖一等奖的名单中,有两位《财经》奖学金学员,来自中国新闻周刊的周锐和来自新京报的韩福涛。媒体人的专业与理性,是这个信息时代的价值基石与社会锚点,也是《财经》与北大国发院多年来坚守传媒公益的价值指向。希望大家能在两个月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能力,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正向发展做出努力。《财经》奖学金也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媒体人专业、有效的支持,为培养优秀的中国媒体人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