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刚结束,各大平台迅速拉开“双11”大幕。10月14日,京东率先交出首份成绩单,截至当日12时,家电、手机、数码、电脑等带电品类订单量同比增长超70%。其中,智能机器人成交额同比增长5倍,AI手机、AI学习机增长100%。这些数据背后,AI已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成为拉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引擎。
与往年相比,今年“双11”在启动时间和策略布局上均有显著变化。京东于10月9日率先启动大促,较去年提前5天,整个周期长达37天,再度刷新纪录。在玩法上,平台也简化规则,“现货开卖”,“一件直降”成为关键词,告别以往复杂计算,回归简单直接的优惠方式。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指出,今年“双11”无缝衔接“金九银十”及中秋国庆假期,有助于延续消费热度,实现从服务消费向实物消费的过渡。同时,更长的周期也让平台和商家能更从容地安排发货、定价与活动,减轻运营压力,并缓解用户的购物焦虑,提升整体消费体验。
简化玩法背后,是平台对流量转化效率的迫切追求。曹磊进一步指出,过去复杂的促狭机制,不仅增加了商家执行成本,也提高了消费者参与门槛,间接影响成交转化。近年来,平台不断优化规则,反映出行业共识:越是简单普适的机制,越有利于提升效率。
作为贯穿2025年的科技主线,AI在本届“双11”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应用范围已从试点工具扩展为平台与商家运营的常态化入口。目前,电商平台的AI应用,主要围绕用户侧与商家侧展开,前者着眼于更精准的用户触达,后者重在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在用户端,AI正深度融入生活、工作等多元场景。办公场景中,AIPC成为高效决策与内容创作的得力助手;回到家庭环境,AI学习机针对每个孩子的学习热点,提供个性化辅导,实现“因材施教”。消费者对生成式AI产品的期待,也从概念转向实用,功能越完善,带来的效率与体验提升就越明显。
具体到京东的平台实践,这一趋势更为清晰。在APP 16.0版本中上线的“爱购”智能搜索推荐功能,用户直接用语言描述需求,系统即可精准匹配商品,大幅提升找货效率。商家侧同样迎来变革,AI数字人直播为中小商家及非黄金时段提供了高性价比的带货解决方案;同时,免费开放的大模型客服、设计智能体等工具,有效缩短了消费者等待时间,成为商家降本增效的重要推手。
AI不仅在运营层面发挥作用,更直接带动了相关品类的销售爆发。这背后,离不开京东强大的供应链把控与趋势品类塑造能力。数据显示,双11期间,以AI硬件、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为代表的趋势品类增势尤为抢眼:智能机器人成交额同比增长5倍,AI眼镜增长超3倍,AI平板增长200%,3D打印机也实现了120%的增长。
有分析认为,如今“双11”已从单纯的促销节点,演变为检验平台生态协同能力的试金石。周期拉长、玩法简化与AI赋能,共同勾勒出2025年大促的新轮廓。在存量竞争时代,AI技术的应用深度与技术水平,将直接决定平台或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成为电商发展的必然趋势。
(《财经》新媒体综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