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远知行、小马智行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无人驾驶大规模商业化仍面临挑战

作者 | 《财经》新媒体 撰稿人 王婧雅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10月20日 21:27  

本文4192字,约6分钟

在北京亦庄,无人驾驶汽车穿梭在车流之中,Robotaxi正成为越来越多通勤者的日常交通选择。今年以来,自动驾驶行业发展明显提速,在美上市不到一年,两家中国头部自动驾驶企业再次叩响港交所大门。

10月19日,文远知行(WRD.US)与小马智行(PONY.US)通过港交所聆讯,计划分别发行不超过1.024亿股与1.021亿股普通股,由此构建“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架构。根据招股书,两家公司此次募集资金均将投向技术研发、商业化扩张及营运资金。小马智行表示,当车队规模达到1000辆时,单车即可实现盈亏平衡。

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同步资本布局的背后,是Robotaxi行业正从技术验证迈向量产商业化落地的关键转折。随着政策逐步开放、技术成本持续下探与全球化需求扩张,自动驾驶技术已站在规模化爆发的前夜。面对高额研发与运营支出,企业纷纷寻求多元化融资以支撑下一阶段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对无人驾驶企业而言,站在规模化爆发前夕,一方面要聚焦于国内,在政策支持下持续扩大运营范围,另一方面则要加速海外布局,加速打入文化迥异的不同市场。尽管各界对自动驾驶技术前景纷纷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但如何扩大规模、适应世界各国的市场,同时平衡高昂的研发投入与规模化落地成本,依然是无人驾驶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两地上市背后难掩亏损压力

中国L4级自动驾驶领域迎来关键资本节点。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先后通过港交所聆讯,即将完成“美+港”双重上市。

这一进程的加速得益于多重政策利好。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C章为具备明确商业化路径的早期科技企业开辟灵活上市通道;2025年5月推出的“科企专线”进一步降低合规门槛;同时,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流程的持续优化,也在推动企业赴港。

然而,光鲜的上市进程难掩行业共同面临的财务压力。自动驾驶企业普遍呈现高投入、高增长与持续亏损并存的特性。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文远知行研发开支为7.59亿元、10.58亿元、10.91亿元、6.45亿元,占各期经营支出比例均超47%;同期,总营收5.28亿元、4.02亿元、3.61亿元1.996亿元;净亏损12.99亿元、19.49亿元、25.17亿元及7.92亿元。

另据小马智行招股书数据,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小马智行研发开支分别为1.54亿、1.23亿、2.40亿、96.5百万美元,占各期总收入比例超170%。同期,总收入为6839、7190、7503万美元,2025年上半年3543万美元;亏损1.48亿、1.25亿、2.75亿美元,90.6百万美元。

不过,尽管财务表现承压,资本市场却展现出高度热情。文远知行美股股价曾在今年初单日飙升83%,小马智行年内股价自低点累计上涨超370%。市场普遍认为,资本信心的背后是无人驾驶行业清晰的商业化路径。

目前,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已走出差异化路径。从招股书来看,文远知行更聚焦全球化布局,业务覆盖全球11国30城,在7个国家持有自动驾驶牌照,累计部署超1500辆L4车辆,其中Robotaxi超700辆,中东地区单位经济模型表现突出;小马智行则加速场景化落地,其自动驾驶卡车业务在2024年以53.8%的营收占比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服务企业客户数在2025年上半年激增至159家。

事实上,政策的突破、资本的输血、商业化的探索,都指向自动驾驶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如何跨越规模效应的门槛。对于车辆规模和盈利的关系,智能驾驶行业内相关人士告诉笔者,当车辆达到1000台的时候,就可以实现单车盈亏平衡,而大规模盈利或实现企业层面的盈亏平衡,车辆规模需达到几万台,可能还需要3-5年时间。

Robotaxi规模化门槛较高

从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业绩不难看出,Robotaxi正从技术验证加速迈向规模化商业应用。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小马智行实现总营收1.54亿元,同比大增75.9%,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1090万元,同比增长157.8%,乘客端车费收入更是同比增长超300%。同期,文远知行实现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60.8%。其中,Robotaxi业务收入达4590万元,同比大增836.7%。

值得关注的是,每当提到Robotaxi,“绝对安全”的期望总萦绕在公众心中,人们认为自动驾驶必须做到零事故才能上路,但事实上,Robotaxi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绝对完美,而在于通过技术系统性减少人为失误事故,从而实现整体道路安全等级的实质性提升。也正因如此,Robotaxi得以在真实道路环境中快速迭代和进步。

文远知行相关人士表示,技术成熟的核心不是追求实验室里的完美,而是通过解决90%的人为驾驶隐患,比如疲劳、酒驾、路怒等等,以实现比人类驾驶更安全的出行。而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技术对于规模化商业落地已无特别大的卡点。

小马智行相关人士同样认为,自动驾驶不是没有事故,而是减少事故发生率和事故造成的损失。人类司机平均每2万公里一次事故,90%的事故由于驾驶员失误造成。自动驾驶有更好的感知硬件和软件算法,所以能够避免发生重大失误,大概能做到10倍安全于人类。

在技术之外,更为关键的在于如何将技术落地应用。这背后,与政策息息相关。目前,中国各地正在有序开放测试道路,深圳、上海、江苏、杭州等多省市更是已经制定自动驾驶相关地方立法。近期,政策层面仍在加大推动力度。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推动自动驾驶等技术加速迭代,全球智能网联汽车正处于提高技术成熟度、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将加快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突破。

在政策支持下,Robotaxi运营区域持续扩容。据辛国斌披露,我国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已超过35000公里,在20个城市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在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地,Robotaxi已经开始试点,这意味着,一旦技术通过了用户场景的真实检验,商业化便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尽管Robotaxi已经站在大规模商业化前夕,但要实现完全商业化,还需要跨越全无人运营和车队规模化的门槛。“包括无人化技术、政策支持和应用,其中应用又包含量产能力、规模化部署和产业链合作。”上述人驾驶行业内相关人士指出,Robotaxi商业化,从0到1的关键跨越是实现全无人商业化运营,而目前能达到这样水平的企业寥寥无几。同时,是否拥有上百辆Robotaxi全天候公开运营的车队,也决定了大规模商业化的门槛,目前全世界有这样规模的Robotaxi企业也只有少数几家。

加速全球布局面临挑战

与Waymo聚焦旧金山不同,2025年,中国Robotaxi企业的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萝卜快跑等头部企业在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多个市场实现了实质性突破。

其中,小马智行将卢森堡作为进军欧洲的核心,并与Stellantis集团合作共同开发面向欧洲市场的L4级自动驾驶汽车;文远知行则在美国、新加坡、法国等7个国家拿下自动驾驶牌照;百度萝卜快跑不仅拿下了迪拜的千台车辆大单,更将目光投向了瑞士、土耳其等新兴市场。

除此之外,与Uber、Grab等国际出行平台合作,也成为中国企业快速落地的关键。据悉,用户在阿布扎比和迪拜打开Uber应用,选择“Autonomous”选项,便能直接呼叫文远知行的Robotaxi。与此同时,百度与Uber已达成多年全球战略合作,小马智行也将接入Uber平台,在中东市场部署Robotaxi。

尽管出海步伐加快,但依然存在挑战。相比中国和美国产业积累和发展,目前很多积极布局Robotaxi的国家在技术和产业发展仍处在前期或者相对空白的阶段。和所有出海业务一样,自动驾驶出海主要面临的挑战依然是需要快速熟悉、了解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文化、政策,尽可能在无需对技术和产品做较大调整和改动的情况下,保证产品符合当地需求。

在此背景下,如何选择要进入的市场成为中国企业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自动驾驶行业相关人士表示,无人驾驶是个强政策监管的行业,最主要还是当地政府的政策开放度,然后才是当地道路交通条件,民众接受度,市场需求。

文远知行相关人士则分析认为,市场选择逻辑需要聚焦“需求、政策、伙伴”。优先选择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因为这类市场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司机短缺、网约车/出租车人工成本高的问题,Robotaxi可通过降低人工成本,让消费者以更低价格享受服务,符合经济逻辑。在政策考量方面,只要政府对自动驾驶持“开放欢迎”态度,即使政策制定节奏有差异,都值得布局,且多数有需求的政府均在加速推进政策。在合作伙伴网络建设上,需要建立全球合作网络,如与Uber、Grab合作,以降低海外自营成本,快速触达终端用户。

而企业在出海过程中,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成功经验快速复制的能力。“从一个国家的牌照扩展到两个国家的牌照非常困难,但从第六个国家的牌照要扩展到第七个国家,困难程度便大大降低。这是因为前期获得的牌照和运营经验都成为了进入下一个国家的背书。”文远知行相关人士指出。

小马智行相关人士同样认为,经过几年发展,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泛化能力快速提升,使其在新城市、地区落地时长和难度大大降低。而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已具备快速复制和落地的能力,让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竞争力,成熟的自动驾驶产业链也为后续探索业务商业化奠定基础。

不容忽视的是,不同于传统的硬件出口或整车销售,Robotaxi的出海是一种“技术+运营+生态”的综合性输出。而这场竞争的根本,是中国科技全球影响力的转变。

“无论是整个中国科技公司,还是电动车领域,国内品牌在国际上的形象正在逐渐转变。”文远知行相关人士进一步表示,“国内企业提供很好的技术、服务,有竞争力的价格,更重要的是,能够真真切切地服务当地的社区。”这种从价格竞争到价值输出的转变,或许是中国Robotaxi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赢得认可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