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中考改革又有新举措。近期,四川省成都市宣布在8所学校开展“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和“初高”六年贯通式教育试点改革。贯通式教育是成都市有序推进中考改革的最新尝试。
“这项改革不是要改变现有的学制,孩子们依然会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它的核心是在于‘贯通’二字,目的是打破过去小学、初中和高中之间存在的壁垒。”成都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具体来说,在试点学校,学生们可以从小学一年级直接读到高中三年级,或者从初中一年级读到高中三年级。”
这意味着,在成都市的试点学校读书,可以免除“小升初”“中考”等阶段性考试,一时间,“中考改革”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不少家长和学生关心的是,会有更多地方跟进吗?
近年来,中考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此前,包括北京、长沙、西安等地在中考改革方案中已有减少计分科目的“减负”举措,这些地方的普遍做法是,将生物、地理等科目调整为考查科目,不再计入中考总分。
前述成都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成都作为全国12个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一直在努力完善中小学教育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全国的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贡献成都的智慧和方案。下一步,成都市教育局将不断总结改革试点成效,逐年扩大试点范围。
在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看来,选择贯通式培养的学生不用再参加“小升初”“中考”,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业与考试负担,“这种十二年贯通式和六年贯通式教育改革值得探索。”
自愿参与,不搞选拔掐尖
成都市贯通式培养试点改革方案公布后,有不少家长表示“支持”,因为“不用‘卷了’,反正有高中读”;也有不少家长表示“反对”,理由是“并不会真正减轻教育焦虑和内卷”。
据成都市教育局披露,成都市目前遴选了8所学校开展贯通式培养先行试点,其中开展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培养的学校分别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都江堰嘉祥外国语学校—锦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开展初高中六年贯通式培养的学校分别是:成都列五中学、四川天府新区香山中学、温江东辰外国语学校、温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锦江嘉祥外国语学校、青羊区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
8所学校分布在成都市的金牛区、温江区、成华区、天府新区、青羊区、双流区、都江堰市,包括5所公办学校、3所民办学校。试点学校的生源以自愿报名参加的方式产生,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数的,采用电脑随机录取方式确定,学校不得通过考试方式遴选生源。
前述成都市教育局有关人士强调,针对参与贯通式培养的学生,不搞选拔掐尖,自愿参与的学生可从小学一年级起直接读到高三,或从初中一年级直接读到高三。此外,贯通培养班学生人数只减不增,学生中途可自愿申请退出,但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学生退出。
此次贯通式培养试点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和其他学校有何不同?
据了解,成都市贯通式培养试点学校在小学阶段将重点培养“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和实践能力”三种关键能力,中学阶段将重点培养“人文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格素养”三种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素养逐级进阶。
成都列五中学是此次8所试点学校中有着121年建校历史的公办完全中学。该校今年秋季学期初一年级总共招收了20个班,其中9班、11班被设置为贯通改革试点班。两个贯通班共有90名学生。
成都列五中学校长彭灏近期在接受《四川日报》采访时提到,正在试点的贯通班将不再以中考为目标培养学生,而是更加注重教学的整体性,“在贯通班里,老师就可以把高中的一些相关知识渗透到初中。”在成都列五中学的贯通班里,三分之二的老师都有高中教学经历。
根据2025年中考情况,成都列五中学的统招录取分数线为609分,在成都市的普通高中里处于中上游水平。
据了解,成都市教育局将不断总结改革试点成效,逐年扩大试点范围,探索构建“小-初-高”长链条贯通培养体系,有效缓解当前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
会在更大范围推广吗?
中国的中考制度正经历深刻变革。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有序推进中考改革。
成都市率先开展贯通式教育试点,是优化初中升高中考试招生机制系统性政策中的一环。
2025年3月,四川省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幼小衔接、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和高完中等贯通办学。”而成都市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之一,为应对人口排浪式渡峰后的教育新挑战,在满足“有学上”“好上学”到“上好学”的优质均衡基础上,推出了贯通式教育先行试点改革。
据了解,贯通式教育是成都市在2025年有3.26万名指标到校生不参加中考升学的基础上,对于中考改革的又一次尝试。
近年来,一直有学者呼吁缩短学制,取消中考,直接普及高中教育,以此来缓解孩子们的升学压力和家长们的教育焦虑。
在上海财经大学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院长姚洋看来,当下的教育体系要进行制度变革,减少孩子们的“内卷”,他建议在制度上给孩子减压,取消中考,直接普及高中教育。
姚洋强调,现在只要上了普高,几乎就能上大学,只不过是好坏问题。而中考决定了孩子能上普高还是职高,所以大家都“卷”中考。但这完全不对,压力往下传导了,是“倒”着走,所以他一直呼吁取消中考。
在不少家长看来,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同样激烈,以致于“中考五五分流”的说法一度甚嚣尘上。《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1036.20万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18.33万人,普高与中职的招生比例约为2.48:1。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卷”中考,根本原因在于,考上了普高才有参加高考、进更好大学的希望,中考因此被很多人视为人生轨迹的关键分水岭。
公开信息显示,携程网创始人梁建章等人均在公开场合呼吁取消中考。
不过,包括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姜耀东在内的一些学者则反对取消中考。姜耀东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他反对取消中考,建议改变现有的考试科目和方式。减少死记硬背型考试,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实践能力,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强化素质教育评价。
在姜耀东看来,解决当下中小学升学焦虑的路径和方法,或许并不在教育本身。“社会内卷,教育怎会不内卷?中高考招生体系存在于社会体系之内,它不是单独的体系,如果社会系统没有改变,中高考招生体系相信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但成都的改革并不能简单概括为“取消中考”。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贯通培养试点是一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不影响全市中考制度的正常实施。此前的2021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提到,鼓励各地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现在应该加速建设更多九年一贯制学校,目前欧美大部分国家也采取这一模式。不过,大规模推广十二年一贯制学校还为时尚早,因为在高中阶段,不同学校的差异性还非常明显,大规模推广十二年一贯制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从“育分”转向“育人”
近年来,全国多地陆续推出的中考改革政策,各地的普遍做法是,减少总分和考试科目,调整分值和考试形式,优化招生录取方式,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等等。
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2025年3月24日,长沙市公布中考改革方案——自2026年起,生物、地理退出中考计分科目,计分科目由此前的10门缩减为8门。在长沙公布中考减少计分科目之前,北京、西安已有类似改革举措,北京中考的计分科目由10门缩减为6门,西安则由10门缩减为7门。
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减少计分科目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多元化,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中考改革始于2016年,至今已有数轮。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新中考改革由此开启。
熊丙奇表示,中考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全科开考,两考合一”。全科开考要求所有初中学科均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目的是督促每所学校都开齐开足义务教育课程。两考合一则是从初中学业测试科目中选择若干门作为中考计分科目,做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考试负担。
熊丙奇称,教育部对考试科目的基本要求是“4+X”,但考虑到现实中存在的“不考就不教不学”问题,不少地方选择的中考计分科目,有10门之多。除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四门,其余的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基本作为计分科目,只是分值、权重不同。比如,此轮中考改革前的北京、长沙、西安列入计分科目的均为10门。“这样做的好处是,所有学科教学都得到重视;弊端则是,学生的考试科目增多、考试负担加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自此,中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从“育分”转向“育人”。
持续关注中考政策改革的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郭嘉此前在接受《光明日报》采访时表示,中考改革的本质在于重构教育理念,从单纯追求分数转向全面育人,从单一的选拔功能转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核心目标是借助考试评价这一关键杠杆,撬动基础教育全链条的深刻变革。学校需要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型为素养培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学生则需要从被动的“知识容器”转变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终身学习者,主动适应教育变革带来的新要求。同时,家庭与社会也应从过度的分数崇拜转向树立多样化成才观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
为打破“唯分数论”,成都市此前宣布,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将作为指标到校生推荐、部分项目班录取及第二批次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
前述成都市教育局有关人士表示, 此次在8所学校试点中小学贯通式培养,就是从“育分”向“育人”的积极转变,是当地探索“育人”方式的一次重要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