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东盟深化融合,光靠贸易协定远远不够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何东 黄康宁  

2025年10月23日 10:34  

本文2086字,约3分钟

要实现更紧密的区域融合,东盟需要在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配套实施以投资为核心的战略,形成贸易与投资相互支撑的两大发展支柱

下周,全球领导人将齐聚吉隆坡,参加第47届东盟峰会。此次会议正值关键时期:全球关税壁垒不断加码,地缘政治摩擦此起彼伏,全球贸易体系加速碎片化,暴露出东盟经济长期依赖外部市场的脆弱性。在全球分化加剧、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这既是挑战,也是一记警钟。东盟若要在动荡中稳住增长、在重构中把握机遇,就必须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矛盾始终存在。尽管过去几十年东盟在推动贸易自由化方面成就显著,关税几近为零,自由贸易协定网络遍布全球,但区域内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却长期徘徊在20%左右,自21世纪初以来几乎未见增长。

相比之下,“东盟+3”的区域内贸易比重高达43%,欧盟更是超过60%。这说明,贸易政策和开放固然重要,但要实现更深层次的区域融合,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

借“+3”培育自身能力

东盟与中日韩(东盟+3)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AMRO)的研究为上述矛盾提供了解释。东盟目前的区域贸易一体化水平,与其经济基本面基本相符:各经济体市场规模有限,发展阶段不一,生产结构多元,既有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的发达经济体,也有快速工业化的新兴经济体。

这种多样性虽然提升了东盟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参与度,但也限制了区域内部的贸易互补性:高收入国家所需的产品,低收入国家往往难以供应;而低收入国家的消费能力,又不足以支撑区域内的高附加值产品。与之相比,欧盟成员国普遍为高收入经济体,需求结构和生产水平相近,这极大增强了区域内的贸易互补性。

此外,区域内直接投资水平偏低,也是制约东盟区域融合的重要因素。目前,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仅占区域对外投资总量的10%左右,不仅远低于经济基本面的预测值,也明显低于“东盟+3”和欧盟约50%的水平。值得强调的是,直接投资才是区域融合的真正“筋骨”,它能够串联产业链、促进技术转移、培育长期供求关系。如果缺乏充足的跨境企业投资,再开放的贸易政策也难以形成牢固的经贸网络。

因此,要实现更紧密的区域融合,东盟需要在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配套实施以投资为核心的战略,形成贸易与投资相互支撑的两大发展支柱。

通过深化与中国、日本、韩国的产业链合作,吸引产业投资,东盟可以进一步嵌入全球价值链,推动本地产能升级。当前,东盟已成为全球电子、汽车与数字服务的重要生产基地,为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通过投资驱动、深度融入价值链的自我提升,远非简单的贸易自由化所能实现。

能源合作同样是推动区域升级的重要途径。东盟可吸引“+3”(中日韩)经济体在本地区投资清洁能源,在澜湄流域等地推进绿色能源项目,既能增强工业产能,也能兼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以投资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关键在于吸引高技术、高溢出性的投资,强化跨国企业与本地供应商的联系,并通过培训、监管与金融市场建设,让中小企业也能参与其中、共享成果。

推动区域资本流动

要形成真正紧密的区域产业网络,东盟还需鼓励本地企业跨境发展,促进资本在区域内部流动。只有当东盟企业走出国门,在邻国投资设厂、开展并购,区域内部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联系才能真正形成,这正是贸易协定通常设想却难以实现的目标。

这也将推动东盟一体化迈向新阶段:从外资承接者转变为对外投资者。要实现这一转变,东盟各国应加快跨境投资撮合机制建设,完善域内企业认证制度,推动跨境支付、本币结算与区域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为企业跨境经营扫清障碍。

这种投资驱动的一体化,其积极意义不仅限于东盟自身。对“+3”经济体而言,一个更加融合的东盟将成为区域需求与经济韧性的“稳定器”。持续增长的贸易与投资,将为亚洲强大的生产体系提供更稳定的终端需求市场,增强对全球波动的抵御能力;同时,也将助力区域供应链多元化,在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构建更安全、更高效的区域生产网络。

模型测算显示,东盟区域内贸易仍蕴藏巨大潜力。若延续当前趋势,到2050年,区域内贸易占比可能提升至25%至30%;但如果能同步推动产业升级与区域投资扩张,这一比例有望接近40%,从而重塑东盟经济版图。

当各国领导人齐聚吉隆坡时,一个清晰的信号应当被传递——贸易政策和贸易开放仍是区域融合的基础,但这远远不够。在全球供应链碎片化、保护主义回潮的今天,东盟要实现更深层次的一体化,必须迈向“以投促产、以产促贸”的新阶段。只有通过外来投资提升自身实力,再以更强的产业基础参与全球竞争,东盟才能真正从依附性开放走向内生性融合。

过去十年,东盟发展的关键词是“韧性”,在动荡中坚守开放;下一个十年,东盟发展的关键词将是“转型”,深化融合、提升实力。否则,对外需的长期依赖与浅层的区域融合,将使东盟在全球动荡中愈加脆弱。

东盟正站在新的历史关口,转型成败将攸关整个区域的未来。

(作者何东为AMRO首席经济学家、黄康宁为AMRO主任经济学家;编辑:张威、袁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