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印花税(收)再超土地收入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 | 苏琦  

2025年10月24日 10:42  

本文2648字,约4分钟

“考虑到当前约有300间公司排队到香港上市,股票印花税增加的趋势估计将继续维持。整个财政年度香港相关收入有望同比增加至少一至两成。”在香港赤字增加大背景下,这将意味着什么?

中国香港特区股票市场今年的持续景气态势,除在微观层面带旺与发行与交易相关的金融产业链,在香港特区宏观财政收支方面,也正带来一系列被认为值得关注的变化或利好。

10月22日,在回应香港立法会相关查询时,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透露的信息显示,2025年至2026年度上半年(即今年4月至9月),因增速同比大增143%,香港的股票印花税收入已涨至440亿港元,已大致相当于2024年至2025年全年数字的近八成半。

这一数字的上涨与港股交易的畅旺直接相关。根据港交所方面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截至9月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564亿港元,与2024年同期的1133亿元上升1.26倍。

在此基础上,连同物业租约、买卖物业,以及以非买卖方式转让物业的印花税,香港特区政府本财年上半年的印花税收入,已约为536.04亿港元。与之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比的,则是香港今年前三个季度土地收入虽同比也出现大增,但也仅为108亿港元左右。

香港特区的整体财政收入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往往超过九成)的经营收入和非经营收入。其中前者主要指计入政府一般收入账目的收入,包括直接税及间接税。后者则包括各类基金等的收入等。

作为外向型城市经济体,随着近年来香港经济形势受多重因素影响而波动性较大,首先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是香港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近年来的变化较强。除作为经营性收入的利得税、薪俸税较为稳定的保持在第一及第二名,第三及第四位的收入来源并不固定。

以2022年至2023年(实际数字)、2023年至2024年(实际数字)、2024年至2025年(修订预算数字)、2025年至2026年(财政预算数字)这四个年度为例,香港特区的利得税占政府收入占比分别为28.0%、31.0%、31.8%、29.1%,薪俸税占比则分别为12.8%、14.5%、15.7%、14.6%。

作为香港曾经的收入主力之一,地价收入占比已从2022年至2023年的11.2%(699亿港元)下滑至随后两年的3.6%(196亿元)及2.4%(135亿元),2025年至2026年的数字虽预计可能上升,但也只有3.2%(预计210亿港元)。

其次,这一变化趋势带来的整体影响,除让香港特区政府收入整体减少约500亿左右,还包括对印花税收入、各类投资收入增减的高度关注。前者的主要代表,即为股票印花税。

2024年至2025年度,香港的印花税总收入为580亿港元左右。作为当年仅次于利得税和薪俸税的第三大主要收入来源,约占当年香港特区政府经营收入的10.4%。在近年来香港通过降低印花税为楼市调控“减辣”的背景下,股票印花税是这笔收入来源的绝对主力。

今年截至9月,港交所平均每日成交金额超过2500亿港元,由此给特区政府直接带来了可观的印花税收入。图为今年5月,交易广场外游客与上涨指数合影。摄/焦建

这样的占比数字以及由此引发的关注,其实也引发了另一个相关问题,即作为可能的提振港股的备选调控手段之一,股票印花税是否应维持当下税率还是继续下调。在过去数年当中,这其实是香港股市改革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根据香港近年来改革后现行的股票印花税制度,除非另有指示,股票转让时买卖双方均须分别缴纳每宗交易金额0.1%的股票印花税。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按照香港证券及期货专业总会于2024年公布的一项相关数字,中国香港的股票印花税率为0.1%,全球排名第三。但因香港同时向买卖双方征税,实际税率为0.2%,超过新加坡和英国成为全球最高。

该会的建议是进一步大幅降低股票印花税甚至撤销。而在2023年及2024年港股市场股票流动性并不畅旺的特殊时期中,香港多个机构曾在不同场合呼吁削减股票印花税。以近年来持续对此呼吁的香港立法会金融服务界议员李惟宏为例,他的观点就是可考虑再度下调股票印花税,例如单边收取0.05%,不仅能提升港股竞争力,亦有助促进高频交易活动。

但在香港特区政府整体收入因土地收入萎缩而减少的大背景下,类似建议在进入2025年后的声量已不如往年。也有市场人士近日对《财经》分析指出,这也跟今年大家主要聚焦港股市场行业大发展有关。“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股票上涨带来的收益乐观,不会因印花税高低而不买入。而如果明知行情不好,也不会印花税成本低而入市。”

李惟宏则对《财经》分析指出,今年上半年度香港股票印花税收入超预期,考虑到当前约有300间公司排队到香港上市,整体市况表现亦不错。估计下半年度股票印花税增加的趋势将继续维持,整个财政年度股票印花税收入,有望同比增加至少一至两成。

按照惯例,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预算案只提供整体印花税的预算,据今年初公布的相关数字,预计2025年至2026年度印花税收入共675.85亿港元。如港股交投保持活跃,全年度印花税收入确实有望大幅高于预算。

但与2020年至2021年、2021年至2022年的印花税分别达890亿和997亿港元相比,或仍将存在数百亿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存在较大增收压力的香港特区政府想要继续开源节流,与土地及物业有关的收入仍然值得关注。

在堪称“寸土寸金”的香港,这被认为其实仍是一块涵盖较多收入领域的空间。除较明显的印花税中所包括的物业买卖或转让、物业租约,在香港地价收入中,也包括公开拍卖及招标、修订现行土地契约、换地及续订土地契约、私人协约方式批地,以及就短期豁免书而收到的费用等多个细项。

以就短期豁免书而收到的费用为例,香港所有私人物业均受到政府批出的租契规管,因此一般对土地或建筑物用途设有限制。契约持有人可申请短期豁免暂时放宽限制,批准后政府会要求缴付反映物业在豁免期间内增加价值的费用。在过去三年当中,这一分项的收入总额分别为2亿港元、6亿港元及9亿港元。与之相比,今年初香港引起较大争议的恢复征收酒店房租税,前六个月带来的收入合计约为3.6亿港元。

整体而言,今年初香港特区政府预期2025年至2026年度预算赤字为670亿港元,期末财政储备5803亿港元。根据特区政府9月底公布的最新公布则显示,香港本财政年度前五个月整体开支及收入分别为3110亿港元及2086亿港元。在计入发行政府债券所得616亿港元及偿还政府债券268亿港元的本金后,本财政年度首五个月录得676亿港元赤字。

除解释截至8月的赤字主要源于薪俸税及利得税等收入大多在财政年度后期收取,香港特区在下半年还将有哪些增收新途径,仍持续受到各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