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经济学亟待“创造性破坏”

来源 | 《财经》杂志 作者 | 顾昕 编辑 | 苏琦  

2025年10月27日 12:00  

本文7345字,约10分钟

在新的时期,各种学术资源有可能出现新的组合,也有望激发创新研究领域的“创造性破坏”或范式转型

2025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经济史学家莫克尔(Joel Mokyr,又译莫基尔、莫克)、宏观经济学家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霍伊特(Peter Howitt,又译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一如往昔,此次授奖在中国学界激起了不同的波澜。经济学界普遍赞赏有加,尤其是对以“创造性破坏”研究而享誉经济学界的阿吉翁和霍伊特获奖颇感欣喜。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创新研究学界则颇有微词,认为诺奖颁给创新经济研究者固然是好事,但创新经济学的主流学者却遭到漠视。

任何个体或群体都有自己的偏好,诺奖委员会和诺奖评论者自然都不例外。对不同的学术偏好评头品足以争高下并无意义,但梳理一下偏好的多样性并揭示其学术理据,则有助于开拓视野,推动创新,甚至在学术领域激发“创造性破坏”或者说范式转型,亦未可知。

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的偏好,可谓众所周知,即青睐西方主流经济学,具体而言就是新古典主义,其中既包括俗称淡水学派的新古典经济学,也包括俗称咸水学派的新古典综合派,还包括从中派生出来的新制度经济学和契约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非主流经济学代表获奖者寥若晨星,如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又译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公共管理学者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组织管理学家西蒙(Herbert Simon,其自选中文名:司马贺)以及基本上已经开始跻身主流的行为经济学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塞勒(Richard Thaler,又译泰勒)等。诸多公认杰出的经济学家直至仙逝也未能获得诺贝尔奖,其中属于笔者敬仰偏好之列者包括知识分子赫尔希曼(Albert Hirschman)、政治经济学家奥尔森(Mansur Olson)、不平等经济学奠基人阿特金森(Anthony Atkinson)以及尊崇偏好之列的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纳尔逊(Richard Nelson)、青木昌彦、鲍莫尔(William Baumol)等。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