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应建立有效的渠道和机制,将AI带来的新增效率和GDP增量分配给养老金体系

来源 | 蓝鲸新闻 作者 | 石雨  

2025年10月27日 10:20  

本文1326字,约2分钟

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遵循三支柱架构,但发展并不均衡,如何实现三支柱的协同发展?在近日举办的2025外滩年会“多层次养老保障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协同”圆桌论坛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分享其观点。

“金融与养老金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周小川首先谈到,“研究养老金改革可以采取多种视角,或者说从不同的子系统入手。目前各视角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最终如何实现系统优化,仍有大量工作尚未完成,这也导致了一些意见分歧。”

他指出,一部分观点主要关注养老金水平问题,认为随着人均GDP达到现有水平,养老金待遇也应相应提高。另一部分观点,特别是从财政角度出发,更关心资金从哪里来,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设计也难以落地。因此,无论设计何种框架,核心问题是如何筹资和用好资金。第三是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实行预筹积累,尽管全球金融市场存在波动,但通过投资实现保值增值仍有很大潜力。第四是注重公平的视角,将养老金视为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渠道。

此外,周小川还从三支柱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问题,“究竟什么结构是最优的?各支柱之间如何衔接?这些子系统是否从根本上就难以整合?”其认为,通过深入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教训,并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是能够将它们更好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更优体制的。

在圆桌对话中,周小川还围绕第一、第二支柱分享了他的思考。

关于第一支柱,周小川谈及,中国的第一支柱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所定义的第一支柱在概念上并不完全一致。中国第一支柱并非简单的普惠性、兜底性支出,其待遇计发公式在很大程度上与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挂钩,并设有上下限。前不久,领取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刚从15年延长至20年。这表明,我们的第一支柱包含了很强的精算和贡献关联成分,其性质并非纯粹的第一支柱。当然,中国自行定义三支柱体系并无不可,但在进行国际比较时,若口径不一,就容易产生概念混淆和误解。

对于“第二支柱采用强制性可能会带来好处”的观点,周小川表示赞同,并谈及,回想20世纪90年代,针对香港回归后设计的新养老金体制,当时就推出了强制性的“强积金”(强制性公积金计划),这引出一个关键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资金来源。我们设想第一支柱非常重要,不仅因其人口覆盖广,还关乎当前提振消费的议题。第一支柱覆盖了大量人口,若要鼓励消费,有人主张提高养老金待遇,但这必须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紧密联系。有人认为没钱可以靠财政赤字,但此事远非如此简单。在中国,很多事情主实行的是“部门负责制”,负责社保的部门可能不直接承担财政平衡的责任,而负责财政的部门则会严格考量预算约束。这必然涉及到是否提高缴费率、或寻求新的平衡点等问题。

最后,关于人工智能的影响,周小川指出,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渠道和机制,将AI带来的新增效率和GDP增量分配给养老金体系,这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并且与企业考量密切相关。“希望研究养老金的各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能对企业的感受和诉求给予更多关注。”

原文有删减。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