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10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0%,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自2025年4月以来,制造业PMI已连续7个月在荣枯线50%以下运行,显示制造业复苏动能持续偏弱。
图表来源:国家统计局
PMI低于50%意味着企业新订单、生产活动和就业意愿整体放缓。10月,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位于临界点,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全部低于临界点。
从企业规模看,10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48.7%和47.1%,比上月下降1.1个、0.1个和1.1个百分点,均出现回落,且全部低于临界点。其中,小型企业PMI仅为47.1%,景气度最低,显示中小企业在当前宏观环境下经营压力最大。
对于制造业景气度的回落,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文韬表示, 从历史数据来看,PMI数据往年同期多有下降。今年10月受十一中秋双节长假扰动及外部因素影响,制造业短期波动相对明显。结合分项指数以及分行业指数变化来看,10月份制造业出口明显收紧带动需求整体偏弱运行,企业生产活动小幅放缓,大中小企业运行均有所承压。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分析,一方面,美国高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和中国出口冲击在四季度进一步显现,10月出口增速会有大幅下行。另一方面,受前期稳增长政策节奏调整等影响,当前国内投资、消费走势偏弱,房地产市场也在延续调整。此外,季节性因素也会带动当月数据走低。高频数据显示,10月以来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开工率多现下行。
整体来看,制造业面临内外需双弱挑战,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的核心矛盾,并已开始向生产端传导,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正面临着需求萎缩和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在业内专家看来,10月PMI数据验证了宏观政策“适时加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显著提升。预计四季度将有更多增量政策出台,以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出口收紧带动需求偏弱,
生产指数大幅下降2.2个百分点
10月,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呈现“四降一平”的格局,显示供需两端均走弱。
其中,生产指数为49.7%,比上月大幅下降2.2个百分点,在连续5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后降至收缩区间,表明制造业生产有所放缓。
新订单指数为48.8%,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所回落,内需依旧疲弱。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3%,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继续减少。
从业人员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小幅回落,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8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与上月基本持平。
在五大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较9月大幅下降2.2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是拖累10月PMI下行的最主要因素。这表明企业在需求持续疲弱的背景下,开始主动收缩生产。
对于生产活动为何放缓,文韬表示,一是由于当前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影响市场需求和企业预期,制造业企业生产意愿趋于谨慎。二是从历史数据来看,多数年度内由于长假等季节性因素以及部分细分行业由旺季向淡季转换等原因,10月生产指数较9月有所下降,今年这一趋势有所延续。另外,从行业来看,制造业四大行业的生产指数都较上月有所下降,表明制造业生产活动普遍存在一定波动。
生产放缓也带动制造业企业原材料采购活动有所收缩,10月,采购量指数为49%,较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在连续2个月运行在扩张区间后降至收缩区间。
出口明显收紧带动需求整体偏弱运行是10月PMI回落的重要原因。文韬分析,10月份是多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传统旺季,但今年10月,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承压、国际贸易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出口需求明显收紧,拖累整体制造业市场需求偏弱运行。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5.9%,较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的次低点,仅高于美国关税政策剧变的4月份。
具体来看,装备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3.3个百分点至48%以下,高技术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3.5个百分点至45%的水平,消费品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2.1个百分点至46%以下,这三大行业是中国出口的主体,其新出口订单指数下降显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出口均较上月明显收紧,给中国制造业市场需求整体带来明显扰动。
10月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8.8%,较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创今年以来新低。但是比较来看,新订单指数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新出口订单指数,意味着国内市场需求相对稳定。
王青预计,伴随美国高关税政策对全球贸易及中国出口的冲击有可能在四季度进一步体现,国内房地产市场延续调整,这将对后续制造业PMI走势造成压力。不过,稳增长政策进一步发力显效,特别是货币政策有较为充裕的加力空间,都会对宏观经济景气度形成支撑。
三大行业PMI保持扩张区间,
“反内卷”带动市场价格改善
尽管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10月制造业市场供需两端有所偏弱,企业活力也有所承压,但制造业仍有亮点。文韬表示,一是新动能和消费品制造业保持稳中有增态势;二是市场价格积极变化继续累积。
10月,三大重点行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0.5%、50.2%和50.1%,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且明显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行业支撑作用持续显现。
文韬分析,10月,三大行业的PMI均保持在扩张区间,且三大行业的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都运行在51%左右,表明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稳定发力、“两新”等政策效能持续显现的情况下,制造业中的新动能和消费品制造业仍都保持稳中有增态势,供需两端稳定扩张,较好托底制造业整体运行。
“反内卷”带动市场价格改善。10月,装备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环比上升,其中10月出厂价格指数创2024年6月以来新高;高技术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较上月均有所上升,其中出厂价格指数创今年以来新高。
此外,10月消费品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较上月下降2.5个百分点至50%以下,出厂价格指数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至49%以上,显示消费品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压力有所减轻,销售价格有所回稳,对于利润率水平相对较低的消费品制造业行业来说,这一价格变化有利于行业实现效益。
文韬表示,这显示出随着反“内卷式”竞争相关政策稳步推进,制造业中的市场价格积极变化继续累积。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工业企业利润数据也显示出“反内卷”成效初显。1月至9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3732.0亿元,同比增长3.2%,较1月至8月加快2.3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102.08万亿元,同比增长2.4%,较1月至8月加快0.1个百分点。显示工业企业营收增长加快,利润加快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