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赛力斯(09927.HK)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国内首家实现“A+H”两地上市的豪华新能源车企。
交易首日,赛力斯开盘价为128.9港元,较131.5港元的发行价下跌1.98%,盘中最低触及118.0港元,尾盘拉升以131.5港元收盘,与发行价持平。
截至收盘,赛力斯市值维持约2332亿港元,同期赛力斯A股收跌5.56%,报146.03元。
赛力斯港股上市首日经历引发市场争议,后续发展更令业界关注。
全球化战略的“融资跳板”
对于赛力斯而言,全球化是其此次港股上市的核心诉求。
根据11月4日赛力斯公告的配发结果,此次全球发售1.086亿股H股,募集资金净额达140.16亿港元,是2025年以来规模最大的车企港股IPO。
从认购数据看,市场参与热情一度高涨。22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比例近一半,全球超300家机构参与,散户端超额认购倍数突破130倍。此次认购呈现鲜明的“政府与产业资本托底”特征。重庆地方政府背景的渝富控股单投2.8亿美元,7家产业资本合计占比达21%;而外资长线基金中,仅施罗德以2000万美元小额参与,头部机构集体缺位,剩余外资多为短期套利属性的对冲基金。
但对于募资用途与未来规划,赛力斯表示将锚定高端智能电动汽车主赛道,加速海外市场突破,并明确将20%资金用于多元化新营销渠道投入、海外销售及充电网络服务以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
具体来看,赛力斯计划2026年前在欧洲、中东地区设立100家体验中心,并与华为联合构建覆盖国际市场80%高速公路的超充网络,最终剑指百万辆年销目标。
盈利韧性与短期压力
尽管上市首日股价承压,但从业绩数据来看,赛力斯展现出一定的盈利韧性。
2025年前三季度,赛力斯归母净利润为53.12亿元,同比增长31.56%;营收达1105.3亿元,同比增长3.67%。
此次盈利韧性源于赛力斯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毛利提升。东莞证券研报显示,前三季度赛力斯毛利率达29.9%,同比提升4.15个百分点;净利率5.10%,同比提升1.90个百分点。
作为核心增长引擎的问界品牌,今年10月,M8、M9分别稳居40万级、50万级市场销量冠军,其中M9上市21个月累计交付超25万辆,M8突破10万辆,全新M7上市36天交付即破2万辆,高端化路线成效显著。
10月单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15万辆,同比增长42.89%,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问界品牌占比超90%。
不过,赛力斯短期业绩压力已开始显现,三季度“增收不增利”的信号尤为值得关注。单季数据显示,营收481.3亿元,同比增长15.75%,归母净利润却同比微降1.74%至23.71亿元,这是2024年持续盈利以来首次季度净利润下滑。
分析称,利润承压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为筹备港股上市与推广新款车型,赛力斯在三季度加大了渠道建设与市场推广投入,导致销售费用同比大幅提升24.15亿元,销售费用率提升3.5个百分点;赛力斯前三季度研发投入扩大至50.60亿元,同比增长15.8%,同时叠加华为引望股权交易相关财务费用的摊销,多重成本压力短期内挤压了利润空间。
更为关键的是,赛力斯业绩兑现压力仍在累积。近六个月22家机构预测显示,赛力斯2025年净利润均值为100.77亿元,这意味着四季度需完成近47.65亿元净利润,这对产品爬坡、成本控制提出极高要求。
寻找第二增长极
此次港股上市,更承载着赛力斯摆脱“单一依赖”、构建第二增长曲线的战略意图。
过去依托与华为的深度合作,问界品牌带动赛力斯扭亏为盈,但也形成了“收入超九成依赖问界”的业务结构。
如今赛力斯已启动自主突围,其累计投入近300亿元构建自主技术体系,形成魔方平台、超级增程等核心成果;近期赛力斯与字节跳动火山引擎达成具身智能合作,高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逐步搭建“汽车+机器人”的双赛道格局。
尽管赛力斯首日股价出现波动,但行业机构长期看好赛力斯的表现。
东莞证券指出,港股上市补充的资金将加速海外工厂建设与智能制造升级,目前问界已进入欧洲、中东等市场,2025年有望成为中国高端新能源出海代表。方正证券表示,赛力斯港股IPO有望加速公司国际化进程,打开出海远期空间。在新兴业务端,赛力斯与字节火山引擎签署《具身智能业务合作框架协议》,有望打造公司又一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