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何洁:教育投入需平衡,既要“前移”早期教育,也要“夯实”人格根基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2025年11月13日 22:40  

本文2107字,约3分钟

11月13日,在中国外贸信托主办、《财经》杂志和《财经智库》承办的中国外贸信托财富论坛上,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儿童成长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何洁表示,儿童财商教育至关重要,但其培养应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通过生活化、体验式学习循序渐进地进行,同时家庭教育投入需超越单纯的学术追求,更加注重孩子人格与价值观的塑造。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儿童成长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何洁

何洁指出,财商培养与数学认知类似,需基于生活体验且与年龄匹配:幼儿阶段重在通过劳动换取报酬建立“置换”概念;学龄阶段再逐步引入储蓄、理财等复杂概念。传统“只管学习,不问其他”的隔离式教育观念需要改变,何洁强调应让孩子从生活各方面学习,甚至尽早参与家庭财务讨论,这对其未来财富传承与个人成长大有裨益。

针对教育投入规划,何洁表示中国家庭普遍重视教育且愿意投入,但也面临投入与产出不匹配的困境。对此,她提出两大关键建议:首先投入应前移,优先关注0-6岁尤其是0-3岁的早期教育,研究表明此阶段投入回报率最高;其次,投入需超越功利性的学术规划,回归“人之初”的本源。许多家庭忽略了最根本的人格培养,导致孩子缺乏内驱力。因此,必须将塑造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作为教育投入的核心宗旨,通过见识世界、参与公益等方式,帮助孩子明确自我价值,而非进行“填鸭”式的被动安排。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何洁:我站在普通家庭的角度来讲,下一代的培养,尤其是理财和金融方面的能力,其实非常重要。大家去书店都能看到《小狗钱钱》这类儿童财商启蒙书,还有专门给孩子读的理财绘本。

我本身是做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就像孩子对数学的认知一样,财商也需要从生活中不断体验,这取决于孩子处于哪个年龄阶段。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重点在于体验。比如,最初他可以意识到:想要得到东西,不能只是靠家人给予,也需要通过付出劳动(像帮妈妈做家务)来换取自己想要的,这是一种初步的“物物置换”概念。等到上学年龄,随着对数字的理解加深,再逐步引入理财、存款,乃至今天提到的信托等一系列概念。

这个过程需要在生活中逐步积累,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学习。过去,很多传统家庭的想法是“你只要管好学习就行,其他不用参与,家里会给你全力支持”,这实际上让孩子生活在一个被隔离的环境里。而现在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我们更希望他从生活各方面开始学习,逐步深入体验。甚至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如果家里有家族企业,他可以很早参与或讨论相关事务,这些体验对他未来的传承和教育实现都很有帮助。这是我想表达的核心意思。

主持人 徐小宁:何老师,我还是想讨论一下教育的话题,在座的有一位客户委托我们来提问的,我们确实处于越来越卷的社会环境当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环境之下,开始出现了关于教育上卷的性价比讨论,有一些年轻人开始将“躺”作为一种人生选择。 所以想请教您一个具体的操作的问题,在制定家庭财富方案时,应该如何前瞻性地规划教育投入?作为专业机构,能够为用户提供哪些专业帮助,协助他们提前安排好家庭教育方面的投入?

何洁:这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我也注意到现在大家普遍关注教育,强调科技强国,整体上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

中国人普遍抱有“一切为了孩子”的观念——不用说在座的高净值客户,即便是普通家庭,只要是为了孩子,都愿意倾尽所有。我们确实非常重视教育,也乐于投入。

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家庭付出了很多,却有时感觉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比如,不少优秀名校毕业生或海归人士,最终的教育投入并没有产生预期的“产出”,性价比似乎不高。

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回归到人的早期发展阶段。现在经济学和心理学已有研究发现,如果要将更多资源投入教育,非常建议优先投入到0到6岁阶段。有经济学研究曾探讨:在哪个年龄阶段进行教育投入,对孩子成长的促进作用最大?结果发现是2岁——这项研究虽然是针对相对偏远地区,但具有参考意义。现在大家都听说过0-6岁是关键期,尤其是0-3岁,有“生命最初1000天”的说法。这个阶段值得多投入,具体如何投入可以后续再讨论。

此外,家庭在为孩子规划名校、优质教育、出国路径,并借助各类机构实现这些目标的同时,还有一个层面的规划非常重要,那就是“人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否则孩子可能会感觉“反正有机构帮我安排一切”,反而忽略了“我究竟想要什么”。很多孩子是被“填鸭”式培养的,到最后反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人格与价值观的塑造至关重要。除了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我们还可以通过带他看世界、参与慈善公益、了解不同群体等方式,帮助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教育规划的根本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