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浙江金融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水土:金融港湾建设需政府有为与市场有效结合,明确发展重点

来源 | 财经网   

2025年11月14日 08:12  

本文3440字,约5分钟

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财富文化发展工作委员会、《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浙江金融研究院、浙江财鑫传媒承办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钱塘对话”于11月13日在杭州黄龙饭店举办。

浙江省政府参事、浙江工商大学浙江金融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钱水土在论坛上表示:“在金融港湾建设当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条件,适合自身发展需要,这其中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二,金融港湾建设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重点,应该发展什么。”

浙江省政府参事、浙江工商大学浙江金融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钱水土

钱水土在中国外贸信托财富论坛上回顾了钱塘江金融港湾的规划建设历程。他介绍,钱塘江金融港湾概念于2015年由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首次提出,旨在利用钱塘江自然条件打造金融中心。 

该构想与过去杭州发展强调的“人才+资本”思路一致,体现了政府“有为”推动与市场“有效”结合的考量。该规划突破浙江省“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的原有定位,提出了建设“全国新金融中心”的目标,并顺应网络金融与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后续与杭州建设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定位相契合。

他介绍,该规划空间上采取“一核多点”即“1+X”空间布局,其中“1”是指以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组成的核心区,“X”是指一系列金融特色小镇(集聚区)核心区位于钱塘江两岸,辅以多个基金小镇。发展产业重点明确为财富管理和私募基金。

当时,提出财富中心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两个中心。财富管理基于浙江民间富裕的基础;私募基金则旨在解决中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结构失衡问题,推动资金从债务转向股权融资。当时就提出要建私募股权走廊、发展基金,而玉皇山基金小镇是成功案例之一。

钱水土指出,金融港湾建设成效显著,特别是推动了杭州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活跃度,对近期杭州以六小龙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企业表现有直接影响。 

他总结两点体会:一是金融港湾建设需借助自然优势,但政府强力推动必不可少;二是必须明确发展重点,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钱水土:很高兴来参加此次论坛。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关于金融港湾建设。我自己参与了钱塘江金融港湾的规划制定,所以与大家也分享报告一下钱塘江金融港湾的规划建设大概的过程。

今年是这个概念提出10周年,我记得第一次提这个概念的是李强同志,在2015年7月14日,在浙江省社科联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同志指出,谋划“十三五”发展,重点要抓好既该干、又能干的几件大事:要坚持国家战略导向,规划建设一批战略平台,进一步提高浙江发展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因为浙江经济是民营经济为特色,有快灵活的优势,也有低小散的弊端。面临经济转型,省委省政府从2010年提出了“四大”建设,一开始叫大企业、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到2016年又提出了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的概念。李强省长当时提这个概念,他认为面对经济新常态,对杭州而言,要重点要谋划两个“大”的事情,一个就是城西科创大走廊;另一个就是钱塘江金融港湾,这应该是第一次。

经济发展关键要素,一个就是科技,一个就是资本(金融)。这个提法和现在的中办主任蔡同志在2009年提出“人才+资本”的概念几乎是一致的。蔡同志当时在杭州担任市长的时候,他认为杭州下一步发展,很重要的两个要素,一个是人才,一个是资本。蔡同志在杭州大力推动杭州海创园建设为杭州吸引海外人才,推动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而其对杭州银行金融科技业务、杭州高科投公司的支持也为杭州今天良好的创新生态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我觉得这两个和陈先生讲到的一样,这体现了“有为”和“有效”的问题,市场的有效性、自发性和政府推动的“有为”,两者的关系怎么处理好。很多东西可以说是顺水推舟,但是有一些东西必须要政府的“有为”行为来推动,无中生有肯定是“有为”的。

钱塘江金融港湾这个概念提出,按照李强同志当时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凡是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基本上是沿着大江大河和一些海湾建的,纽约是如此,东京、伦敦、香港、新加坡、上海也是如此。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在杭州钱塘江沿线把建设金融中心、将金融要素和人才集聚起来,必将对我省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无论是大平台、大项目,还是大花园、大通道建设,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所以要通过金融港湾建设来集聚金融资源,使杭州成为全国甚至全球的(金融中心),而刚好当时网络金融兴起、金融科技迅速发展,后来在钱塘江金融港湾规划当中,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浙江要打造“全国新金融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这就是全国的概念了。

全国新金融中心和后面杭州的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又是一致的,从区域布局来讲,当时提出了“一核多点”即“1+X”空间布局,其中“1”是指以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组成的核心区,“X”是指一系列金融特色小镇(集聚区)。所以我们基本上是点链式的分布,重点发展的第一个产业就是财富管理,第二个是私募基金,应该说还是比较清晰的。

当时提出两个中心:财富管理中心,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因为浙江老百姓相对来说比较富有,所以提了财富管理中心是满足市场需求。关键是在于后面一个私募投资基金,是针对当时整个中国的问题,就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重不协调。我们主要是以银行为主的特点,私募股权实际上就是要把间接融资尽可能尽快转移到直接融资,从债务融资转向股权融资。所以当时就提出要建私募股权走廊,要大力发展基金小镇,这当中最成功、最著名的是玉皇山基金小镇,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所以要大力推进。

2016年,规划发布后历经五年的建设发展,钱塘江金融港湾逐渐成为浙江金融创新高地和金融产业集聚区,基本形成“1+X”空间布局,引领全省金融产业从“西湖时代”步入“钱塘江时代”。到2021年末,钱塘江金融港湾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的战略任务,2022年1月,《钱塘江金融港湾发展实施计划(2021-2025年)》正式发布,适应金融科技迅速发展的形势,提出浙江要打造“数智港湾”,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在钱塘江金融港湾率先形成数智化区域金融运行体系。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发展,应该说,钱塘江金融港湾在加快推进金融要素集聚,优化金融结构性,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方面成效是比较明显的,就像今天所讲的杭州创新能力的提升,我认为这和省委省政府超前谋划布局金融港湾建设以及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建设基金小镇,积极引导天使资本、风险投资健康发展有很大关系。杭州六小龙等科技企业的火爆出圈,当然与营商环境、政府支持等整个创新生态有关,但不可否认这一定也与杭州大量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有直接关系。

钱塘江金融港湾十年来建设发展,我的体会是,在金融港湾建设当中,一定要利用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条件,适合自身发展需要,这其中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也是必不可少的。第二,金融港湾建设一定要明确自己的重点,应该发展什么。中国金融总量规模已经非常大,但结构不协调是金融无法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最大问题,比如说20年前很多民营企业可能都寄希望于办银行,包括台州、温州,很多民营企业家那时候向上呼吁,向监管部门要求给一个银行牌照,当时坚决我就认为这肯定是不合适的。一是中国已经有足够多的银行了,我们应该发展资本市场,鼓励股权投资,以风险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二是民营企业办银行肯定不能有效防控风险,而且极易产生关联交易,最终可能会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今天村镇银行发展的结果,很好的验证了我当时的预判。今天中国要更多“六小龙”,一定要通过大量天使资本、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