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不理想 李想反思理想为何会“变成越来越差的自己”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作者 | 撰稿人 王婧雅 编辑 | 高素英  

2025年11月27日 12:38  

本文1674字,约2分钟

11月26日,理想汽车(02015.HK,LI.US)发布2025年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当期,理想汽车实现总营收274亿元,同比下滑36.2%;汽车销售收入259亿元,同比下降37.4%;受MEGA车型电池问题召回计提11亿元成本影响,经营亏损12亿元,去年同期盈利34亿元;自由现金流为负89亿元,季度末现金余额回落至989亿元。二级市场上,理想汽车股价已从年内高点跌去三成。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随后的业绩沟通会上坦言,理想经历了一段“变成越来越差的自己”的时期,过去三年,理想试图套用成熟企业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却发现在行业剧变中水土不服。面向未来,理想转向具身智能领域,并调整产品节奏,将平台迭代周期从四年缩短至两年,2026年推出根本不同的L系列增程改款,回归简化SKU策略,标配核心科技。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MEGA召回事件已通过免费升级电池包等补偿措施平息用户不满,但理想汽车面临的挑战远不止于单一车型的信任危机,更在于行业大环境的结构性变化。

今年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渗透率已突破50%,但这也意味着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为抢夺份额不得不陷入白热化竞争。

尤为关键的是,过去多年新能源市场被政策驱动的增长逻辑正在改变。2026年电动车购置税将从0%增至50%,置换补贴政策同步调整,短期内可能引发消费需求提前释放,进而导致明年一季度交付量出现大幅波动,给本就承压的业绩雪上加霜。

在目前的新能源市场中,特斯拉、比亚迪通过全产业链布局进一步扩大规模化优势;鸿蒙智行、小鹏则聚焦核心技术突破,试图用智能化壁垒抢占高端市场;新入局的小米汽车凭借人车家生态优势提前完成了销量目标并取得盈利;零跑以高性价比车型实现净利润首次转正;传统合资品牌更加速本土化电动化转型,进一步挤压市场空间。与此同时,为保持产品新鲜度应对竞争,一年一换代似乎已经成为行业标配

反观理想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其L系列改款节奏滞后于行业大势,既面临着问界M9、极氪9X等直接竞品的围攻,也面临着比亚迪唐、蔚来ES8等主打家庭用户的车型分流;纯电车型i6首发优惠定价23.98-25.98万元,低于同定位的增程式L6车型,在内部形成竞争,直接侵蚀增程车型基本盘;被寄予厚望的i6、i8两款纯电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未能撑起纯电业务的增长重任;智能驾驶领域,华为冲刺L3级自动驾驶落地试点,小鹏VLA端到端大模型已全量推送并密集OTA迭代,都在侵蚀着理想的基本盘。

面对残酷竞争,李想在业绩会上表示,将理想第二个十年的命运寄托于组织、产品与技术的改变。

在组织上,从今年四季度起,理想彻底放弃职业经理人模式,回归创业公司管理逻辑。以深度对话替代层层汇报,以用户价值替代任务交付,以效率提升替代资源争夺,以直面问题替代信息壁垒。

李想认为,在技术爆炸、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创始人团队全天投入的创业热情与快速决策能力,远比标准化流程更具竞争力,这也是英伟达、特斯拉即便成为行业标杆仍坚守的管理逻辑。

在产品上,在行业陷入续航多20公里、车长增2厘米的参数大战时,李想认为,汽车为载体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电动车的价值局限于出行工具,智能终端的体验又陷入手机功能的简单复制,只有具身智能能真正解决用户高频场景需求,实现自动停车、主动交互、智能关怀等功能,让车从被动工具升级为有温度的伙伴,形成“拥有即无法割舍”的用户粘性。

为支撑具身智能定位,李想称,理想要放弃单纯聚焦数字世界的语言智能,转向聚焦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构建感知、模型、操作系统、算力、本体系统。其中,自研的M100芯片是核心,目标是将自动驾驶响应时间从550毫秒压缩至350毫秒,这200毫秒的差距预计可将事故率降低50%以上。

不过,目前,具身智能尚未有大规模的场景化落地。当李想喊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元年从汽车机器人正式开启,千亿收入只是起步”时,他或要证明,理想有能力将汽车机器人从概念转化为用户每天都能体验到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