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前沿

2013年08月22日 09:51  

本文1914字,约3分钟

抗震亟待升级农村建筑;“智能”手术刀可实时测癌;能溶解于水的芯片

焦点

抗震亟待升级农村建筑

【本刊讯】(记者 高胜科) 7月22日7时45分,甘肃省岷县、漳县交界(北纬34.5度,东经104.2度)发生6.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23日15时,已造成95人遇难,逾千人受伤,其中,土木结构的农房倒塌损毁情况尤重。

23日晚,身在灾区现场指挥工作的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告诉《财经》记者,“搜救工作接近尾声,下一步重点是清理废墟等善后,更多精力将转向为灾后重建及规划做充分准备。”而相比应急救援,灾后重建以及未来更长时间如何防灾,更是棘手难题。

近些年来频发的危害性较大的地震,均处于纵贯中国大陆的南北向地震带上,该地震带北可至蒙古国,经中国宁夏、甘肃、四川、云南,南至缅甸。此次受灾的甘肃省岷县、漳县便是位于南北地震带的临潭—宕昌断裂上。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刘杰认为,地震无法实现精确的预测预报,指望震前预报不现实,最有效的防灾手段是各地区从自身抗震工程上提前做起,摸清当地建筑设防标准的实际家底,提高建筑设防标准,达到一定的抗震能力。这对于一个大范围地区而言,都将是一场持久战,“至少最近十年都将是重点防范时期”。他说。

此前《财经》记者采访多个地震灾区发现,农村住房建筑又恰恰是防灾“软肋”,抗震标准低,即便地震震级不大也会遭受损失,其中,老旧简单的土坯、砖木结构房屋倒塌严重,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祸首”。

2006年以来,全国启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甘肃省2008年下发了《关于加强“5·12”汶川地震后我省灾区恢复重建的城乡规划编制及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单位执行,并在2009年提出在五年时间内建设200多万户抗震民居。

然而,此次地震暴露出农村住房仍是大问题。刘杰称,要解决建筑设防标准问题,必须采取灵活的办法。比如,将房屋加固改造升级,农村未必一定要按照城市的标准建房,但至少可以投入一定资金做建筑的框架结构加固。

岷县、漳县地处山区,山石裸露,天然植被覆盖率低,在未发生强震之前,遇到极端天气就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如去年5月10日,岷县曾发生过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

此次6.6级地震后,截至7月24日14时,发生余震698次,使这一地区更易发生次生灾害。

虽然为了防范震后频发的次生灾害,目前国土、地震局等部门已在南北地震带上的人口密集区,采取了生态修复、地质隐患排查等措施。不过,在云南省地震局防灾研究所所长张建国看来,“从防治角度,想找一种快捷的、一劳永逸的方法不太现实,最好的策略就是避让。”

然而,这些山区往往人口密集,将原住民全部迁移他地也不现实。很多地质灾害方面的专家都表示,至少应当采取最大范围的人为控制手段,保证在现有规模上不能再度增加人口稠密区的建设,在规划上统筹考虑,通过人为方式来干预某个地区的开发进度。张建国呼吁,这项工程应在频发的地震灾害之后及早提上国家层面的防灾日程。

 

进展

“智能”手术刀可实时测癌

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智能”手术刀,可在几秒钟内告诉医生他们切除的是正常组织还是癌变组织。

许多手术都使用电刀,即通过电流对组织快速加热灼烧,以在切割的同时减少出血。研究人员在电刀的基础上研制出“智能”手术刀(iKnife),它与一台冰箱大小的质谱仪相连,可对手术过程中产生的烟雾采样进行实时的质谱分析。在对81名病人的测试中,这种“智能”手术刀诊断的准确率为100%。与传统术后诊断需半小时相比,这种“智能”手术刀的诊断时间只需3秒钟。

 

能溶解于水的芯片

如果旧手机或计算机能在水里溶解掉,将大幅降低环境破坏。美国科学家就制造出了一种能溶解于水的芯片。

这种可以在大量电子装置中使用的微芯片由天然纤维制成,即包括晶体管、一些二极管、电阻器、电容器和导体等,都集成在一块天然的丝质薄层上。这一研发属于一项名为“注定消逝”的研究计划,其旨在开发出可靠且环保的电子产品。不过,从小芯片到相应研发出可溶解的并能驱动整个复杂电子装置的主板,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看科学

进入生命最后阶段的恒星“NGC 2392”,正在华丽谢幕。其距地球约4200 光年,外部物质正被每小时5 万公里的风吹离。之后,密集炙热的星核会被超热气体包围。约50 亿年后,太阳将耗尽氢燃料,也变成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