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普惠金融的中国道路——《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发布

2014年06月25日 06:06  

本文1727字,约2分钟

探寻普惠金融的中国道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也是“普惠金融”第一次写入党的执政纲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这也是“普惠金融”第一次写入党的执政纲领。

P2P、网贷、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当诸多名词被媒体热炒时,一个更具纲领性的名词正浮出水面,那就是“普惠金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那么,普惠金融到底是什么?它在中国的发展到底走到怎样的阶段?业界亟需一个全景描述。

12月14日,由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携手《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宜信公司等机构共同撰写的《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盛大发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教授,海南省金融办主任王年生,宜信创始人、CEO唐宁,《财经》杂志执行主编、《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主编何刚,国家开发银行首席高级顾问王沅等出席了发布仪式。

该报告由李扬教授领衔的课题研究团队经过近一年时间精心撰写,系统梳理了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起源、发展脉络和运行现状,着重探究当前中国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李扬在发布会上指出,“金融其实是天赋人权,但普惠金融尤其是和普罗大众相关的金融,过去一直被当做一种慈善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但我们现在追求的是可持续的发展,即必须遵循商业原则,孟加拉小额信贷给全世界带来了启迪。”在他看来,凡是做草根金融,又能用商业原则做好的,都是有效解决了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配使用,降低了信息收集的成本。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惠金融遇到的信息成本问题,会得到极大的破解。

海南省金融办的王年生主任则从政策层面解读了普惠金融的含义。“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将普惠金融写进了我们党的纲领性文件,将来我们的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阶层,在普惠金融这个问题上要多承担一些责任。”

王年生曾亲自去孟加拉取经,将相关经验引入海南。他总结说,海南在普惠金融方面做了三方面的探索,即农业小额贷款、农业保险和小微企业信用担保。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改良创新,即特色产业加小额信贷、加财政贴息的模式。

他总结说,“小额贷款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列入十大民生项目。今年到11月底,任务提前完成,共完成36亿多的规模。我们是对十万元以下的所有农户贷款进行1.5%的贴息,全部贴息在其他的省没有过。”

宜信公司的创始人唐宁,则在会上重点回溯了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

“八年前,有一群大学毕业生要参加职业培训,就缺一两万块钱。如果不能够参加培训,他们就面临失业。2005年到2006年,我跑遍国内很多地方,但没有一家机构愿意借钱给这些学生。当时培训机构说,要不我们增信一下吧,那些机构说,这就更不靠谱了,机构没有资金给个人的。于是,我就拿出自己的钱,成为了一百多位学生的债权人。这是一种商业化的运作,并不是免费。我们做风险控制、信用教育……于是个人对个人的模式就在中国诞生了。”

唐宁表示,几亿农村活跃农户过去为什么很难得到帮助,是因为这些人资源匮乏,他们只能通过自身的信用。所以,解决小微人群和农户获取资金的问题,根本在于解决信用问题,建立社会诚信体系,而突破点则在于创新。“在信息极度缺失、质量相对差的情况下,面向贫困农户,我们有五户联保的信用创新;针对小微企业主,我们走到他们的场所跟他沟通,分析现金流、参照报表,通过决策引擎、数据挖掘,我们使得客户在申请信用的时候可以得到快捷准确的信用评估。这些信贷创新,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的创新,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发布会还举行了题为“普惠金融发展展望”的圆桌对话。国开行首席高级顾问王沅,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戴险峰,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博士后、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董昀进行了对话。他们认为,中国正在迎来一个全新的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金融开放的大时代,普惠金融在中国即将开始新一轮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