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欢欢:大数据金融中国与美国同步

2014年06月25日 06:16  

本文2482字,约4分钟

互联网金融是全新的跨领域业态,此间的每次碰撞,无论是对监管、商业模式、技术提出的新课题,还是对生活的各种影响,其所包含的信息在未来两年将是“爆炸性”的。其顶峰将会在2014年三、四月间到来,而到年底将可能进入“冬天”,但是企业一旦度过“冬天”,那么未来就会成为世界级的公司!

文/易欢欢

 

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上的应用,中国和美国在发展过程上几乎是同步的。我在《大数据时代的跨界与颠覆——旧制度与大革命》报告中提到,当我们把事情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供给端,二是需求端。美国做的所有都是技术创新,都是在供给端上不断优化效率、优化劳动生产率。

中国其实这一端是追不上美国的,但中国有最多的人口数量,而且在移动互联网上另外一个数字更加重要,中国未来会拥有全世界50%的移动互联网流量(2012年占25%, 2013年约占30%)。这会孕育非常多全新的、爆炸性的商业模式。

 

大数据起跑线 得人才者得天下

长期来看,中国未来的核心点一定是业务创新。为什么美国没有产生“微信”这样的产品,而是在中国产生?而且目前“微信”在全球的海外用户数达到1亿,相当于二分之一的美国人口!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即中国与世界现在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未来就看谁把自己的优势做到极致,通过合作、收购、兼并的资本的方式把优势互补。在这个重要的过程中,人才是非常关键的要素。

这也就不难理解民生电商千万高薪招聘技术高管的举措。虽然其中做广告的成分更多一些,但是表明了一种态度,即民生银行的七大股东非常看重电子商务,并且十分重视人才。电子商务未来跟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这三者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大型金融服务集团,这三者要同时布局,才有可能会远远地超过竞争对手,否则只具备其中一部分业务,“腿”还是不直的。

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人才,也需要多种能力并举。他们首先要了解互联网,具备互联网思维;第二要懂金融,要知道金融领域里衍生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监管边界何在,产品设计思路何在。这是很高的门槛,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事情。因为金融产品有一双无形的手,要能够感知在哪些层面是不能做的,即用第一直觉判断什么是不能做的。

同时,还要懂消费者需求,要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另外还要有落地和实施的能力,否则企业也做不出来。

最后,企业尤其要了解的是,金融行业的惯例是想办法把事情做完之后一次性获得监管层批复,不要出现反复;但是互联网公司的逻辑是——试错!不断通过试错强化整个过程。要融合两种业态的“基因”,需要高明的智慧。

现在人们在提两个概念,一是“互联网金融”,另一是“金融互联网”。互联网企业做金融,我们称之为互联网金融;金融企业开展互联网业务,称之为“金融互联网”。不过,站在十年的历程来看,竞争对手是什么状态决定了企业自身是什么状态,所以不能说就是来自互联网的人赢了,或者来自金融企业的人赢了。最终的胜利者是具备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平等、透明、创新的精神,服务好目前传统金融机构没有接触到的百分之八十的客户,大量降低社会的整体融资成本,同时关注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以及数据的积累。

总之,大数据首先一定要成为企业的思维方式;其次才是技术;第三,是产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数据是最核心的因素,活下来的公司必定是其拥有的大数据能力在多个维度上都非常强的公司。

 

泡沫与理性 国家与企业共建

任何一种IT技术都需要适度的泡沫,只有产生适度的泡沫才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最聪明的人,而大量的资金和最聪明的人汇聚才会衍生出许多创新和被改变性的商业模式。就像互联网2000年时的泡沫一样,现在来看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互联网金融也是这样。

同时也要看到,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占整体金融业的比重还是会比较小的。我们不要高估它一、两年之内的发展,但绝对不要低估它在五到十年内的发展。在没有服务到的这80%客户中,还有30%是永远也服务不到的,但是拥有40%-50%的客户就是非常大的市场空间!(见横版图)

此外,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大数据,实际上隐私已死!因为每次点击,每次访问都已经被记录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是,通过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自律让信息的使用合理合法。不是什么信息都能用,把消费者个体分析出来之后直接扔给商家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一定会被重新计价的。

第二,大数据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大数据只能解决局部的问题,阿里的大数据可以帮助阿里提供授信,但是它解决不了风险问题,要通过供应链金融、物流、支付宝,或者淘宝的信用来解决。

当然,每个行业都有未来积累的大数据,每个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征信体系,降低行业里的融资成本。而从中长期来看,这件事一定是国家行为,即由国家来提供基础设施,就跟修路一样,我们交了税,这是应该提供的。

也就是说,政府首先把自己的数据以公共设施建设者的身份贡献出来,免费给所有的机构提供,而不要想收取15元/条的征信费!接下来,如果企业使用了,要对政府有贡献,不断完善征信系统。以前只是一个“骨架”,现在给它添上血肉,这样真正在中国产生一个各方面都健全的征信系统。它对国家安全、对政府治理等,都是非常有划时代意义的。

事实上,政府就应该是一个服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企业一视同仁,创造同样的环境,用市场化的方式给民众提供服务;第二,鼓励一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公约;第三,要等它发展到一定程度,真正能看出来是小鸡,还是恐龙的时候,再出台监管政策,否则如果对还在蛋里面的恐龙“监管”,结果长几天就死掉了,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也就是说先自律,再发展,再监管。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大数据颠覆传统行业企业是迟早的事,而传统行业企业求生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第一,“一把手”要非常清晰,非常重视。第二,认识到这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比如说银行做电商,头三年不挣钱,还要不要做?亚马逊做十年不挣钱,京东做十年不挣钱。也就是说,一把手要重视,同时要坚持。第三,一定要打破原有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