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唐宁:风控需要自律、互律和他律

2014年06月25日 06:16  

本文3931字,约6分钟

小微信贷、P2P、互联网金融等名词最近成了媒体的热点,相关报道和论坛层出不穷。与技术创新不同,金融创新不仅是一种机遇,也隐含着风险。如何鉴别良莠,不仅是投资者,也是从业人士和金融监管者关心的问题。

文/《财经》新媒体记者 黄锫坚 康路

 

近日,《财经》新媒体采访了宜信公司CEO唐宁。他曾任职美国华尔街DLJ投资银行从事金融、电信、媒体及高科技类企业的上市、发债和并购业务。而今,作为一家在这个领域专注了7年的公司创始人,作为行业最早的开拓者,唐宁就小微金融的创新、风控、监管等话题畅谈了自己的想法。

 

监管层:了解行业动因 帮扶小微

《财经》新媒体:7月初,与刘士余副行长以及业内知名的拍拍贷、红岭创投、陆金所、开鑫贷等等的会面,宜信作为受邀参会企业之一,您如何看待监管者当前的态度?

 

唐宁:目前监管者对于这个行业的理解,比某些媒体和社会上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因为他们是从行业发展的动因上去理解的。

也就是说,这次座谈会更关注行业发展的动因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在过程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有些什么风险,应该怎样解决等等。大方向就是大家齐心协力去帮扶好小微。

其实,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过去的提法,现在叫帮扶小微。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社会中真正最活跃的人群,不仅是中小企业,还有微企业、微个人。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时刻,即怎么用创新的模式、创新的信贷技术和高科技去满足小微的需求。

 

《财经》新媒体:您有过多年的国际金融市场经验,那么在美国等成熟市场,政府或相关组织采用什么样的机构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

唐宁:成熟市场是多种形式并存。比如有社区银行,也有P2P公司、平台,还有一些财务公司。各个国家可能有不同的名字。其实VC(风险投资)也算是一种方式。我们做的部分创新,和VC也是有相关的。

更多的还是通过信用的方式帮助小微企业,就是得到VC融资的小微企业提供一些信用债。其实天使投资也是,只是个人行为更强一些。

在国外,还有一些政府支持的,像美国小企业局SBA(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它做的是帮助小微企业的能力建设、教育培训,加上创业贷款等类似的方式;还有一些NGO(非政府)组织,或者大企业的CSR(企业社会责任)项目也在做(帮扶小微企业融资)。例如高盛的“1000位妇女企业家“等项目。

还有微贷组织,类似于刚刚提到的财务公司,目标就是给小微人群做微贷,但是资金可能是从资本市场而来,也有证券化的方式卖给银行的方式……VC是用股的方式,有一些投资机构是用债的方式,去帮助小微,很丰富多彩。

 

创新:并不是“动了谁的奶酪”

《财经》新媒体:金融创新是近来很热门的一个词汇,尤其是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各种金融业拓展,似乎使人们忽然间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浪潮。宜信是小微贷款领域金融创新的发起者,您作为CEO是如何看待创新的?

唐宁:从政策出发点看,一方面是鼓励既有机构去做更多更好的创新,另一方面则是鼓励创新的、新型的机构去尝试、去成长。对前者的监管相对容易,但对后者,难度会大一些。

其实,新机构并不是“动了谁的奶酪”,而是去解决未解决的问题。如果现在这些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信贷方法,去解决的是一些已经都解决了的事,那也算不上什么特别突出和闪亮的事情。

P2P,或者其他方式,如小额信贷服务中介,让钱可以从个人到个人,也可以从机构到个人(像信托公司、银行),都是帮助这一群未被覆盖的人群去做信用建立和资金筹措的事情,能够给他们解决越来越多的资金来源问题。一系列这样的创新,动因都是要去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是关键!

我联想到哈佛商学院创新大师克里斯坦森教授的“创新者的窘境”理念:如果一个大机构、大企业的创新总是基于母体,基于既有模式,那么风险是很高的。所以,它应该去设一些新部门、新团队、新业务,让他们去试错。所以,一开始也不能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否则就没法成长了。

但是也不是不管,而是给他们一些资源,同时很好地monitor(监管),知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很好地去nurture(培育),给他们很好的养分,然后了解在新业务很成熟的时候,怎样与母体对接,或者再用一套体系把他们智慧地“管理”起来。

 

《财经》新媒体:对于宜信的模式,很多人有不同的解读。您是如何来梳理宜信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类型的?

唐宁:对宜信的模式,有人认为债券转让是类似于洪水猛兽。其实,宜信从一开始就把各种不同的模式提供给客户,例如:一对一模式,面对面签约等,没有任何问题。这是我们始终都提供给客户的一种模式,而且在诸多的场合中,仍旧在使用、在发生。

而当我们没有找到出借人匹配的借款人时,我们做什么呢?我们让他等待。有任何集资的模式会让这样的钱等着吗?不会吧?

与此同时,也有其他情况。比如一个希望抓住商机的小微企业主,他上午发出这样的资金需求。要对接出借人,但出借人时间不匹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有方便的出借人可以跟他先行对接,那么后续的理财者可以通过把既有的出借人生成的债权买走,那不也可以成为借款人的买主之一了吗?

从时间上、时效性上,既方便了小微企业主,又方便了理财者。它是为了便利所自然产生的模式,并不是说试图去规避什么。从法律合同约定的角度看,除了欠债的人应该还钱以外,没有任何人承诺保本保息等,这是一个正当的交易,也没有所谓的期限错配,或者资金池之说。我觉得,这些都是(对宜信模式)偏颇的认识。

 

《财经》新媒体:宜信最近在创新方面有哪些进展?

唐宁:宜信从创立以来的创新模式就是使交易的各方能够非常便利、符合各自需求地完成资金匹配,是市场驱动的创新。

现在,我们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近期在大力推进、尝试的是通过电子签名、互联网技术,让出借人和借款人实现虽不谋面但可以几乎实时的交易。几年前,电子签名的环境还不具备,都没有方法确定对方是谁,现在可以确定了“我就是我,你就是你”。

所以我们一直在做的就是用多种模式创新、信贷技术创新和无线互联网的创新去满足客户。这几年的创新实践还是很丰富多彩的。

 

风控:自律、互律、他律并重

《财经》新媒体:创新就意味着与风险并存,宜信如何把握创新的尺度,如何做好风险控制?

唐宁:宜信创新的原则是“合法合规、利国利民。”“合法合规”就是说,现在做的事,和现在的法律法规一定不冲突。在此前提之下,一些新的事应该是利国利民,就是满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风险”不仅是信用风险,还包括道德风险、操作风险。这与公司的主要参与者、主要团队是直接相关的。从我们的创新实践来讲,这要求就是提给我本人,是提给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和公司的主要负责人的。

目前,宜信的机构投资人包括管理过国内的社保基金理事会资金的摩根士丹利、IDG资本,以及在美国参与打造亚马逊、谷歌等大企业的KPCB等。公司的高管也由“大海归”(在国际主流金融机构长期工作的优秀的顶级华人)和“大土鳖”(在国内主流机构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五六年前就开始培养MBA同学)组成。

公司之外就是行业的互律。在这个大的生态圈之中,一方面需要通过一种行业间优秀机构,德才兼备的机构的互律,行业协会等等进行很多的经验分享、教训分享;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就是投资者教育。

在中国,投资理财的机会、好的理财模式、理财产品还是非常匮乏的,再加上老百姓的意识还是比较落后的,理财、资产配置、风险收益、配比,这些意识都比较落后。理财者应该能够分清良莠。

另外,这个过程中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通畅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他们提出的风险提示和相关举措,我觉得对于行业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自律、互律和他律需要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

 

《财经》新媒体:从媒体和普通读者的角度,可能会比较简单地看一些指标,比如银行、上市公司有坏账率等指标。小微信贷中介机构,有没有一些能够量化的,类似坏账率的相关行业标准?

唐宁:首先应该关注道德风险,另外要关注是不是会存在“虚假的借款人”,或者借款人虽然是真实的,但借三万却对接了十万那就有问题了,也就是被过度使用了,这些是更主要的风险点(行业指标)。

另外,行业通行的数据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毕竟,现在这一行业比较新,而且也没有一套非常统一的口径,所以,不同的机构可能会用不同的数字描述管理的成果。

这一业务的特色是小额分散。这一特点从避险角度看是非常好的特点,它类似于把鸡蛋放到多个篮子里。如果有10%的风险存在,在相对分散的情况下,理财者的本金的保护性还是很强的。因为剩下的90%就是按照8%、9%、10%、11%的利率生息,最终本金方面保护得不错。

如果一个机构运作良好,或者有合理的风控团队和风控体系,我觉得10%的坏账率仍是做得比较差的水平。而且我也注意到,在中国也会有很多机构,做不同的增信方式。比如说,有的有部分的还款风险金,作为第一道防线,还有利用一些担保机制,进行全额担保,或者一些阶段性的——类似促销(可能这个比喻不是特别恰当)的风险担当。

这些增信措施,起到了很好的和理财者共担风险的责任,但不能因为有了这些增信措施的存在,理财者就不去关注市场(机构)的失职。理财者首先还是要关注这一平台、组织、风控体系的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是怎么做的,然后再去看它的增信方式。

采访的最后,对于经历的各种质疑,唐宁坦陈:“如果投资者眼睛都是雪亮的,那他们就能分出各种金融机构的良莠。我们期待媒体也能够分清良莠,或者监管者能够做到。当然,有时候情况也复杂。”

已经做了七年的唐宁表示,“信用的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