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Lending Club等欧美P2P机构也大量采用线下方式来发展客户,但宜信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借款人和出借人客户提供营销推广和各项服务,同时引入了平台的增信措施,让平台与客户的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保护客户的利益。
宜信采用的这种P2P模式是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下做出的选择。在欧美,社会信用体系发展成熟,征信机构的信息完善,可以提供可靠的个人信用评分,因此P2P平台可以采用在线的方式,依据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进行决策。而在中国,由于征信系统不够完备,而且目前有限的征信信息尚未对非银行机构开放,因此依靠纯粹的在线方式进行客户资料获取和信用风险评估在国内非常困难。而风险管理是P2P平台的生存之本,为了更好的进行客户风险的管理和评估,宜信采用了线下服务客户的方式,全面核实客户的身份、验证客户的资料,坚持客户的面核面签机制,确保客户的真实性,降低交易的风险。
多种交易模式
多数人一般认为国外的P2P平台采用的是纯粹的个人和个人之间直接交易的方式,但实际上国外大多数在线P2P服务平台也并非是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完全的直接交易方式,例如Lending Club和Prosper在交易中就引入了一家银行WebBank参与借贷交易;而日本的P2P公司Aqush也采用了通过放贷机构对借款人放款的方式。
宜信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采用了多种不同的交易模式,既有出借人与借款人之间直接进行交易的方式,也有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实现出借人和借款人之间的资金对接的方式,还有通过NGO小额信贷机构中转实现城市出借人与农村借款人之间公益助农交易的方式。此外,宜信还通过与信托机构合作,发行了多期信托计划,利用信托的资金实现T2P的业务模式。
在交易过程中引入债权转让的模式,也是与中国P2P借贷服务的客户特点密切相关的。与Lending Club上大部分客户的借款目的是为了偿还信用卡债务(占比70.4%)不同,国内大部分客户的借款主要用于发展经营和投入生产。在宜信的借款人客户群中,虽然工薪阶层的占比达到67%,但他们的实际资金使用用途仍然以经营性的需求为主。在贷款使用用途上的区别,使客户对借款时效性的要求存在差异,客户对拓展生产和经营的资金需求往往较为急迫,因此宜信引入债权转让模式,优先满足借款人的时效性需求,让他们能够及时获得资金投入使用。另外,如果出借人在所持有的债权到期之前希望提前收回投资,也需要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提出申请,将持有的债权转让给愿意受让债权的新出借人。
虽然采用多种的业务模式,但这些交易方式并不改变P2P的业务本质,宜信平台在交易过程中始终作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在各种P2P交易模式下,个人出借人的资金能够逐一对应到相应的借款人客户,出借对象明确,中间并不存在任何的资金集合使用和证券化行为。在债权转让模式中,也坚持先形成债权,再进行转让的原则,债权转让行为基于已经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也不存在以低成本吸纳资金形成资金池,并进行放贷的行为。
宜信的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
风险管理能力是P2P平台生存的根本。宜信一直非常重视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设,一直保持着2-3%的较低不良贷款率,也保持着良好的资产质量。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数据的积累,宜信在2011年与费埃哲公司一起研发上线了客户申请评分卡,利用宜信积累的数十万借款人客户的信用记录信息,不断完善借款审批和风险管理的数据化决策能力,提升决策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
在风险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上,宜信采用风险定价措施,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人群实行不同的定价标准。在宜信平台上,有借款人整体成本(包含利息、服务费等所有费用)低于银行同类个人无抵押信用贷款定价的产品,有满足学生及个人消费用途的定价较低的产品,还有面向风险相对较高人群的成本接近四倍银行贷款利率的产品。宜信一直坚持小额信贷的理念,服务的客户平均贷款金额一直保持在5万左右。
(本文由宜信市场与公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