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良:商业银行如何应战互联网金融

2014年07月25日 14:25  

本文3019字,约4分钟

第一, 挖掘自身优势;第二,加强同业、跨业合作;第三,寻求突破创新;第四,注重客户体验。

文/宗良 熊启跃

宗良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搜索引擎等新一代高新技术,以支付结算、网络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对传统金融服务进行有益补充的同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发展也产生了较大冲击。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同业、跨业合作,在应对挑战中不断转型升级。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及风险

互联网金融能够填补传统金融服务的“盲区”,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具有“草根”特征。传统金融服务具有“嫌贫爱富”的特点:对大资金客户往往给予VIP、私人理财通道的便利,对大企业授信则会提供优惠利率;而对普通民众理财服务往往设置额度门槛,对小微企业贷款则收取较高的利率。与电网、自来水行业类似,互联网金融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特征,即只要平台搭建完毕,新增使用者的成本是极低的,并且随着用户的增多,还能产生规模效应。这从本质上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具有“草根”特征。

2013年12月,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已达6.18亿人,普及率为45.7%,手机网民超过5亿人,较2012年增长4600万人。互联网金融的“草根”特征满足了众多消费额度较小、具有特殊需求的“长尾”客户。

其次,拥有大数据特征。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大数据的战略意义在于对数据信息进行挖掘、再造,使其具有价值,在这方面,互联网金融具有先天优势:这一方面体现在数据储存能力,2013年,工商银行的数据存储规模为300兆,而2011年“淘宝网”一周的数据存储量就达350兆;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获取数据的类型也更具价值,商业银行获取的往往是结构化、交易结果数据,而互联网金融不仅能够获取结构化、交易结果数据,其还能获得大量非结构化、交易轨迹数据,它们不仅能反映交易结果,更能反映交易过程,比如客户浏览过哪些商品、在商品前逗留了多长时间,等等。

第三,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中物理网点、营业时间的限制,实现了对客户24小时跨市场、跨地区的服务;其次,强调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强调交互式营销,突出了客户在享受服务过程中的主动性,针对不同客户推出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目前,互联网金融在“野蛮”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金融风险缺乏监管。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必然会面临如违约、价格波动、期限错配等传统金融风险。监管的缺失使互联网金融积聚了大量风险,从2011年至今,已有贝尔创投、哈哈贷、淘金贷等多个网络融资平台出现违约事件;与此同时,对于“余额宝”、“理财通”为代表的“T+0”类活期存款理财产品,已经存在较大的流动性兑付隐患。第二,互联网系统安全不容乐观。网络系统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独有的。互联网金融的各种端口直接与外部网络连接,容易受到黑客和病毒的攻击。CNNIC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下半年,有74.1%的网民称遭遇过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总数达4.3 8亿人,经济损失合计196.3亿元。互联网金融当下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网络安全问题,如杭州 “跑酷金融”上线六天就遭到黑客攻击,被迫关闭;“余额宝”先后出现账户盗刷、用户资料泄露等事件。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与发展,将加快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进程,促使存款理财化,贷款债券化,更多的金融行为将从线下转到线上,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将受到冲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间业务。2 010年以来,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规模保持着年均70%的增长,2013年末已达53729.8亿元。依赖低交易成本、便捷支付的流程,第三方支付挤占了银行的部分中间业务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积累了大量信息,它们可对客户需求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升服务品质与竞争力。

第二,资金来源。目前,在利率中枢抬升、存款利率受到管制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较大的资金流出压力。为弥补活期存款下降造成的资金缺口,商业银行纷纷推出理财产品吸引资金,但理财计划往往存在资金门槛较高、流动性较低、收益率相对不足的诸多特点。而“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以其低门槛、随用随取、收益较高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大批用户。截至2014年2月28日,“余额宝”规模已超5000亿元,客户达8100万人,其对银行资金来源,尤其是活期存款产生了明显冲击。

第三,信贷资源。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嫌贫爱富”的信贷模式将发生改变,资质较好的大型客户将转向直接融资,银行将向中小型客户转移。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将与商业银行在中小客户信贷资源上进行争夺。

第四,数据信息。第三方支付是一道数据“防火墙”,它阻隔了银行与实际交易的联系,造成银行交易数据的流失,进一步对银行数据挖掘能力产生不利影响:对于用户在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购物的相关数据,银行只能获取交易金额数据,第三方支付平台“截流”了如商户姓名、产品分类、每种产品停留时间等深层次信息。

 

商业银行的对策

面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应从挖掘自身潜力,寻求同业、跨业合作,寻求突破创新三方面迎接互联网金融挑战:

第一,挖掘自身优势。传统金融业具有先发优势,目前仍掌握着市场中绝大多数客户资源,商业银行应围绕客户、业务和系统优势,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强调“一站式”服务;加强对互联网尚不发达地区服务的覆盖;利用资金、品牌优势,广纳具备金融和计算机复合背景的“高”、“尖”、“精”人才。

第二,加强同业、跨业合作。首先,商业银行应加强同业合作,推广“柜面通”合作模式,利用客户和系统的优势,建设、共享一个联盟电子商务平台,弥补数据领域的不足;与此同时,加强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发挥比较优势,比如开发P2P平台、电子小贷、销售理财产品等等,不断提升自身品质。

第三,寻求突破创新。首先,应进行组织构架创新,针对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享受的不同监管待遇,通过制度安排绕开监管,如采用民生电商模式;其次,应加快产品创新,特别是在支付领域,如针对余额宝等理财产品,推出活期余额自动申购、短信赎回、线上与线下购物和还款业务自动赎回等独特业务。

第四,注重客户体验。首先,打破部门、条框的局限,进行信息系统再造,充分挖掘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投资偏好,量身定做优质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其次,优化业务流程,综合运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在保证账户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用户操作;第三,应充分运用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电子邮件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全方位的营销,实现与客户之间的开放交互式接触,及时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

作者宗良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熊启跃为该所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