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栋:大数据金融再创几个BAT

2014年07月25日 14:34  

本文2064字,约3分钟

2011年下半年麦肯锡的一篇报告从数据这一视角出发解读很多行业的发展逻辑:谁的数字资产越多谁的价值越大,谁越会利用资产。

文/ 赵国栋

赵国栋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

 

“产业互联网”思想,即“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这里具有出现几个BAT的空间!

首先,大数据金融的未来场景应该是这样的:个人贷款不需要抵押,并且在借款人最需要的时候得到贷款,及时性很好;淘宝、京东类企业根据每位用户的消费数据、浏览数据,以及微博数据—比如社交评论—综合预测用户未来会不会买某一种东西,并实现“未买先送”;综合性的金融产品,如保险、理财等都为用户“未雨绸缪”;

在企业层面,通过企业票据大数据,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预测企业何时需要贷款,然后及时提供,还可以把贷款的风险计算出来;

在国家层面,必须像保护每一寸国土一样保护我们的数据,这将是大国博弈的焦点之一。

 

大数据初级阶段 多维是关键

观察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更多是在渠道方面的变革,正在线下向线上迁移,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比如在p2p,众筹等金融创新领域里,还没有用到大数据思维。而下一阶段,才会发展到线上的渠道,彼时必须利用大数据来处理和拓展业务。

再如,目前全国有近5000万家企业(2013年统计约4600多万家),而大型银行——如工商银行——大客户只有800家。市场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还有数千万小企业得不到有效贷款,这也是其中各种高利贷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未来,通过企业票据大数据,可以知晓企业的运营情况,因此也就能够预测企业何时需要贷款,并及时为企业提供贷款;还可以把贷款的风险计算出来。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金融。

大数据金融的特点之一是“多维数据”的挖掘。相对于“多维数据”的是“单维数据”。例如,淘宝只有订单、浏览等行为数据,或者银行只有用户的存取款记录、没有明细,就只是“单一”维度的数据,而要根据单一数据来预测是远远不够。数据维度越多,对未来的预测就越精准。

在这方面,国际同行亚马逊发展得最早。亚马逊在用户还未下单的时候,实现了“送货上门”服务。它送的就是用户喜欢的东西,比如是用户在收藏夹里收藏的一件衣服。用户时常进入收藏夹浏览这件衣服,而看到第十次时,亚马逊就给用户送到家里了。(当然,用户如果不买就带回去,只是这种机率小很多。)

在中国,淘宝、百度、京东是处于初级阶段的领先地位。以京东为例,能做到上午下单下午送货,除了物流高效,还包括预测周围人群的购物需求是什么,把商品放到离用户家最近的仓库去。

那么,京东距离“未下单先送货”还有多远呢?如果纯粹从大数据技术的角度来说,京东推出这样的服务并不难,随时可以实现,但是具体还要考虑成本因素。

其实,近年来中国在技术上已经成熟,比如国内也有企业在金融贷款领域,已经做到收集1000多个变量来跟踪该企业还款的风险,300多个变量来计算是否该企业的贷款,100多个变量计算该企业能获得多少贷款。以前没有这一基础,如今有了手机之后,互联网越来越发达,采集数据也越来越方便。不过,中国目前的数据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仍然是数据割裂问题。

 

产业互联阶段,造就更多BAT

2010年对各行业企业进行分析时存在一个问题,即各行各业逻辑都不太一样,很难讲清公司的价值。每个公司的成长轨迹、核心竞争力等等说法都不同。譬如在银行信贷部门看来,国美是一家优质的客户,原因无他,仅是贷款金额大,还款能力强而已。但是以投资和产业发展的视角,国美完全是上个世纪的商业模式,碰都不能碰!

因此,需要寻找一种简单的方法,从统一视角来出发,研究清楚企业价值的方法。2011年下半年麦肯锡的一篇报告从数据这一视角出发解读很多行业的发展逻辑:谁的数字资产越多谁的价值越大,谁越会利用资产。按照这一衡量工具,我们可以对几乎任何一家企业进行价值评估。例如,我们研究表明:

阿里上市的时候就是估值最高的时候(投资者请当心),而腾讯目前还有发展空间。不过,更大的“金矿”存在于各产业中的数据。目前,某些行业里的数据是互联网得不到的,比如某企业通过改造Pose机、在超市配置服务器等,将各实体超市的数据收集起来,这些数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企业有了这些数据资产,再去拓展其他的互联网服务,其模式比互联网服务向下拓展可能更容易一些。

现在大家常问的一个问题是:移动互联的未来10年,是否还会是BAT的天下,或者说是否会再产生BAT一样规模的企业?其实只要看看阿里占整个经济领域的份额就知道了。目前互联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是在消费端。而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还没有开始深入互联网化。这就是“产业互联网”思想,即“产业生态+大数据+生产服务业”的商业模式。这里具有出现几个BAT的空间!

作者赵国栋为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