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校对接 ”的供应链金融进阶

2014年07月25日 15:16  

本文1593字,约2分钟

作为国内首创农产品采购线上供应链融资平台,“农校对接 ”实现了先款后货仓单质押融资系统的落地。

文/《财经》新媒体记者 康路

 

案例场景

近来供应商老王有点犯愁,凭借与某高校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老王的买卖越做越大,但由于高校的固定账期和采购源头食用油企业货品供应政策,老王所需的流动资金越来越大。

后来,老王从该高校的后勤处了解到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发现通过其提供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既能解决资金问题又能扩大业务,圆了老王多年来“少花钱多办事”的商业生涯梦想。现在相当于用过去的钱能做尽 5倍的生意,而且以前只能局限于本地高校,如今可以面向更大范围的院校(参见图示),自然生意兴隆不用愁。

 

先款后货仓单质押融资

按照 2014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 2600万人计算,每人每天三餐 20元的消费额度,按 280天在校时间(扣除寒暑假等),我国高校在校生一年将形成约 1456亿的后勤伙食消费规模。按一般食材占伙食消费 70%比例,全年高校伙食采购规模约 1019.2亿。曾经,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里,很难真正形成规模化采购,尤其各地各所高校管理方式差异巨大,成本和质量的把控也是高校的老大难问题。

基于解决这一难题,教育部牵头创建了国内首创农产品采购线上供应链融资平台,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实现了先款后货仓单质押融资系统的落地,并且食品供给源头的成本和质量把控难题都在高效管理模式下得以解决。

在这一平台上,揽括 B2B、 B2C、 B2M、 B2T、 B2G、C2C、 C2G、 ERP等新型商业模式,形成立体化电子商务服务。通过把身份认证、信息服务、网上支付、物流配送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实现了“三流合一 ”(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最终搭建企业间资源联盟,解决整个产业链的资源交换的数据整合问题,更大程度的降低商品资源流通成本。

根据商务部新闻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北京市物美超市通过农超对接,果蔬销售价格比农贸市场平均低 20%,其中,大白菜、黄瓜、西红柿等品种蔬菜售价比农贸市场低40%左右。“农校对接 ”跨越了超市平台,采购成本进一步下降。

概括而言,各规模企业通过“农校对接 ”平台,可以享受到的金融创新服务包括:

1.小微企业通过登录中国农校对接服务网在线融资系统,减少流动资金占用率,可用更多资金于发展实体经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通过订单集合实现降低采购成本。龙头企业:获得高校后勤这一长期稳定大量的市场,通过农校对接服务网可以实现在线融资,缩短资金周转周期为促进产业化发展提供助力。

2. 交易不收差价费,无偿提供交易通道;

3. 销售一经买方(校方)确认可以做到当日结款;

4.经校方推荐的供应商,达到一定供应量和信用度,可得到银行网上融资授信,通过保理融资,仓单融资方式,可在一周内放款。

5. 申请网上融资优惠利率,一旦批准,交易双方均可享受优惠利率。

 

未来十年商业模式之首

“农校对接 ”项目的总负责人赵志宏表示,推动农校对接成功的关键在于融资服务的创新。“平台形成之初效果不太好,2013年下半年在发改委的建议下寻找原因,研究农校对接订单如何形成,如何让供应商与学校都到线上来,后来终于找到症结所在。原来学校与供应商都有档期,如北京高校是统一的月底结账。在这种背景下,平台以金融做突破口,与中信银行探讨,实现为供应商提前结账,一下子将供应商 ‘上网 ’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当前,人民银行已经开始亲自牵头,联合工总行、建总行、交总行积极支持参与并且为平台探索更好的服务功能。未来,2890所高校必须上线交易,平台功能的一部分包括公示:所有学校采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质量等都将公示。

农校对接平台强调立体化和物流集群园区形成的联动发展。因此,具备了金融支撑、渠道畅通、电子一体化、优化产业链的立体化联动发展的综合性商业模式,已被国家发改委、中科院等专家认定为未来十年商业模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