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创新金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新思路

2014年07月25日 15:30  

本文1727字,约2分钟

宜信做小微,需要“弯下腰来、趴在地上、把手弄脏 ”,以与银行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需求。

作为中国金融普惠的最早实践者,宜信公司最近几年创立了农商贷、农机租赁,小额信贷批发等项目,为农村提供无抵押的信用借款服务,已经率先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农村普惠金融实践之路。2013年宜信租赁推出的农机租赁项目已经覆盖了包括东北在内的很多地区,用这种金融创新的形式,让很多农民享受到了普惠创新金融的发展。

通过顺应和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率先在各地创新建立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创新符合现代农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风险分担机制,享受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宜信致力于达成金融普惠的最终目标。

 

宜信普惠三件事

从一个人人有信用、有价值的理念、想法到今天,宜信公司在过去 8年的时间里,一直实践在普惠金融的创新之路上。而对于普惠金融,宜信认为它不是免费金融,不是低成本金融。

中国过去尝试过很多面向小微、面向农户、面向低收入人群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免费送资源,如把羊、牛送给农户,希望生出小羊、小牛,结果牛羊被杀。也尝试过很多这种低成本的贷款,但清华大学刘玲玲教授进行多年农村调查发现,低成本的资金并没有到达神经末梢 ——最需要资金的农户手里。因为资金成本过低,反而到了“有头有脸 ”的干部和他们的亲戚那里,没有起到帮扶农户的作用。

因此,普惠金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更为成熟发达的国际市场,首先解决的是资金的可获得性问题 ——可以获得金融帮助,可以以专业、规范、可持续的方式获得金融服务。

那么,这就要求金融服务对于农户、小微企业主群体是增值的,能够帮助他们抓住商机,帮助他们做好自己的生产生活。另外,宜信做小微,需要“弯下腰来、趴在地上、把手弄脏 ”,以与银行不同的方式,解决不同的需求,所以宜信公司无论是机构模式还是融资租赁模式等等,都是传统金融有效的、健康的补充。

对农村金融创新,宜信做的第一件事,是帮助农户通过多种信贷技术建立信用。宜信用“五户联保 ”的方式,帮助最贫困的农户,把他们之间的信任,转化成资金,转化成信用。

宜信也有融资租赁的方式,帮助购买烘干塔、拖拉机的农户,解决 10万、 20万的资金问题。以物融资服务领域,以往都是大轮船,大飞机租赁,从来没有小微租赁。为了真正能够惠及到城市和农村的小微企业主,宜信走出了创新的一步。

对于那些没有实物资产,没有社会资源的农户和小微企业主,宜信用信用的方式,借鉴国外的信贷技术,在中国落地。宜信的信贷员到现场和小微企业主沟通、交流两、三个小时,帮助他们做信用评估,帮助他们生成三张报表,用创新的方式帮小微、帮农户建立信用。

第二件事,是帮助用户筹措资金。越多的、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对小微和农户帮助越大。谁能是小微和农户的资金来源呢?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个人,银行、信托、理财者等等。

最后也是同样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助用户提供“能力建设 ”的增值服务。因为农户、小微企业主缺少的不仅是钱,还有能力建设方方面面的工具。例如提供重要的信息方面的服务,上下游产品服务相关信息等都非常需要。

概括而言,宜信做的三件事就是:建立信用、筹措资金、能力建设。

 

宜信首先解决风险问题

对于小微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而言,始终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实际困难的存在。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面临的困难是申请人非常小额、分散,运营成本也非常高。宜信在想办法通过模式创新克服这些困难。

从租赁的角度而言,宜信首先想到与在农村有经销网络、渠道的农机经销商进行合作,通过他们把农机送到有购买需求的农户手中,也利用其距离农户更近的优势,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困难,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这是第一步 ——解决问题。

之后还需要检验,宜信要解决的风险问题很多,比如:从农机租赁的角度来说,围绕农机具的财产风险,作业环境和条件很恶劣,机具损失、损坏、丢失的风险,以及使用农机具个人的风险,包括疾病等各种风险;还有农产品由于天灾、虫害带来的风险,这些风险需要各类金融机构想办法合力解决。所以宜信业务开展不久,就跟太保、安华等保险公司进行合作探讨,并初步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本文由宜信市场与公关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