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有起落,自然界如此,人也概莫能外,这就是周期。在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周期”是核心概念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生活复杂程度的日益深入,经济学意义上的“周期”逐步日常生活化,其学术与实践纹理也渐次丰富,不仅有垂直层面的挖掘,而且有水平层面的拓展,特别是方向的顺逆甄别与取舍,更使其饱满度和政策参考性立体起来。
承认周期的存在是研究周期的前提,经济学的周期是多维度的,以时间为主线,有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如18世纪末期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国家经历的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年,以工业革命为特征,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年,共60年;有朱格拉中周期,如资本主义经济中一种为期约10年的周期性波动;有基钦周期,又称“短波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有大小两种,资本主义经济大周期只有3年-5年,大周期约包括2个或3个小周期,小周期平均长度约40个月。此外,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以创新为主线,根据创新浪潮的起伏,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分为三个长波:(1)1787年-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代;(2)1842年-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3)1898年以后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马克思以生产关系为主线,指出经济周期由“复苏—高涨—危机—萧条”四个阶段组成。以上皆是周期。
在经历上世纪末及始于2008年的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从周期的传统理论框架中衍生出来一个相对应的新概念:“逆周期”,并且迅速上升到新思维的高度,仿佛没有“逆周期”思维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就是老古董,上不了台面。于是,大家齐刷刷逆向思维起来,“逆周期”成了与“互联网思维”等量齐观的新事物、好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