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个国土形状如漏斗,两面傍海,北部群山耸立的国家,似乎一直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熔炉。几个世纪以来,这个有如蚁狮巢穴一样的国度(蚁狮巢穴呈V字形,边缘光滑,能够困住掉入其中的小昆虫,使之无法再爬出来)似乎一直在单向地接收各种观点并受到各种影响,却很少向外输出。长期以来西方的主流观点是,直到16世纪葡萄牙人抵达印度和全球航海事业的兴起,印度才融入到了这一宏大的世界版图当中。真是这样的吗?
自远古时期开始,印度可供世人学习的地方便不在少数。在5世纪,世界第一所大学诞生于佛教发源地、比哈尔邦的那烂陀。学校教授哲学、比较医学、文学、建筑学、天文学和其他科学。在牛津大学于1906年正式设立时,那烂陀已为韩国、日本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学生授业解惑了600多年。印度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指出,那烂陀是唯一一个中国古代学生愿意前往的海外求学之地。
2016年末,一项关于印度对于世界的贡献以及印度所吸收的理念的详实研究将在一次里程碑式的展会上与世人见面。该展会的举办地将设在孟买南部的前威尔士王子博物馆,它如今有一个颇为拗口的名字Chhatrapati Shivaji Maharaj Vastu Sangrahalaya(简称“CSMVS”)。CSMVS主任萨比亚萨其·穆克贺吉说:“不管从展品还是从呈现形式来看,印度以前从未有人做过尝试。”